关键词:
肾肿瘤
肌纤维母细胞瘤
病理学
免疫组化
摘要:
目的和意义:分析肾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RIMT)的临床病理资料及预后,探讨RIMT诊治方案,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于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确诊的5例RIMT患者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征、影像学检查、病理检查、治疗方式及预后进行分析。
结果:本组5例患者,其中男性2例,女性3例,男女发生比为1:1.5。平均诊断年龄38.6岁(25-56岁),其中2例>40岁。首发症状表现为腰部疼痛2例,肉眼血尿伴腰部疼痛1例。偶发瘤2例。病史10天-4个月。肿瘤左肾3例,右肾2例,均为单发病灶。5例均发生于肾实质,3例肾下极,1例肾上极,1例肾中部。
5例患者术前均行B超和CT平扫+增强检查。肿瘤直径范围为3.4-6.1cm,平均直径4.7cm。B超表现无特异性,主要表现为不均质回声团,边界可辨,形态类圆形或尚规则,内回声不均,以低回声为主,可见局部强回声,肿瘤内可见点状或条状血流信号。CT平扫5例患者中,2例呈类圆形,3例欠规则,边界尚清晰;3例等密度占位,2例低密度占位。3例肿瘤内密度均匀,1例可见多发斑片状不规则钙化。增强多为不均匀强化,动脉期轻中度强化,静脉期进一步强化,较动脉期净增11-28Hu,排泄期4例较静脉期稍减退。呈“快进慢出”;1例较静脉期增强,呈“延迟强化”。有利于与其他肾恶性肿瘤相鉴别。
5例均行手术治疗,2例行开放性肾部分切除术(OPN),其中1例为术中中转开放;2例行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LRN);1例行开放性根治性肾切除术(ORN),为术中中转开放。平均手术时间179min(125-265min),平均术中出血196ml(30-400ml)。2例中转开放原因均为术中粘连明显,无法分离。
本组5例患者大体标本肿物呈类圆形,切面呈灰黄、灰白或灰红组织,包膜完整,与周围肾组织分界清楚。镜下特点:可见梭形瘤细胞呈束状或编织状排列,部分呈侵袭性生长,瘤细胞间质丰富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伴有薄壁血管、胶原纤维,部分间质疏松水肿,核分裂象少见。免疫组化染色(IHC)示:5例波形蛋白(Vimentin)均阳性;平滑肌抗体(SMA)4例阳性,1例阴性;结蛋白(Desmin)4例阳性,1例阴性;上皮膜抗原(EMA)、S-100、CD117均阴性,CD34 4例阴性,1例阳性;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均阴性。
主要通过术后门诊及电话随访判断患者预后情况,所有5例患者,3例经门诊随访,1例经电话随访,1例失访。平均随访时间为56.25个月(39-84个月)。4例随访均无瘤存活,术后复查影像学结果无异常。
结论:RIMT是一种具恶性潜能的交界性肿瘤,临床罕见,多发于40岁以上人群。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不典型,术前常误诊为肾恶性肿瘤。确诊依赖于组织学病理及IHC。首选手术治疗,应根据患者肿瘤体积直径、位置及临床分期选择具体手术方式。RIMT总体预后较好,但仍存在术后复发及远处转移可能,建议所有患者术后密切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