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甲状腺癌
淋巴结转移
临床指标
基因突变
BRAF
RET
摘要:
第一部分 安徽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特征概览与分析背景与目的:甲状腺癌是最常见的内分泌相关恶性肿瘤,占内分泌癌症的90%以上。在过去二十年间,甲状腺癌的发病率显著增加。来自《2022年全国癌症报告》的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诊断为甲状腺癌的病例数为50424例,女性患者数量是男性病例数的三倍多;全国甲状腺癌的粗发病率为13.22/10万,发病率为9.70/10万。既往研究指出,基于临床的常见指标在诊疗肿瘤疾病、预测恶性肿瘤患者预后中有重要临床价值。第一部分中,我们根据事先设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收集了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数据并进行比较分析,以期寻找出能够反映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情况的特征性指标。方法: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收集2019年7月1日至2021年7月31日在我院接受甲状腺癌手术的患者资料进行后续分析。首先记录基本的人口统计学资料、病史和生活习惯、甲状腺超声检查结果、手术后的病理信息以及甲状腺激素水平、血细胞常规、止凝血指标和生化指标等数据。对于连续型数据,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是Wilcoxon秩和检验对组间差异进行评估。对于分类变量,采用卡方检验,且当期望频数小于5的单元格在卡方检验中占总单元格的25%以上时,为减少误差,我们采用Fisher精确检验来计算统计学显著性。所有的测试均采用双尾检验,P值<0.05被认为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53位接受手术治疗的甲状腺癌患者,包括232位原发性患者和21位复发性患者。性别分布在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461)。复发性患者的平均年龄(51.5±12.2岁)高于原发性患者(43.0±11.4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41)。身高、体重、BMI以及糖尿病、高血压、酗酒、抽烟等因素在两组间的分布无显著差异。根据超声影像学及手术后病理学数据,原发性和复发性甲状腺癌在淋巴结转移(复发性76.2%vs原发性53.0%,P=0.0647)、肿瘤分期(II期:复发性52.4%vs原发性6.0%,P<0.001)、多病灶甲状腺癌(复发性47.6%vs原发性23.7%,P=0.0331)及肿瘤远处转移(复发性76.2%vs原发性0,M1期)等方面存在差异。超声检查提示淋巴结异常的敏感度仅为32.456%,但特异度为80.567%。在复发性甲状腺癌患者中,外周血T4水平(121±21 vs.109±23.3 nmol/L,P=0.0279)以及 D-二聚体(0.484±0.269 vs.0.313±0.256 μg/ml,P=0.0819)和磷离子水平(1.11±0.189 vs.1.21±0.201 mmol/L,P=0.0292)更高,而TSH、T3、TgAb、Tg、FT3、FT4、和PTH等相关甲状腺功能的血液指标以及 PT、APTT、PLT、RBC、WBC、K、Ca、CL、Na、空腹血糖、BUN、和Cr等其他生化指标在两组间无显著差异。以上结果表明,患者的年龄、淋巴结转移、多病灶甲状腺癌、肿瘤远处转移及部分血液指标在原发性与复发性甲状腺癌间存在差异。232位原发性甲状腺癌患者中包括109名淋巴结转移阴性的患者以及123名淋巴结转移阳性的患者。两组的比较结果显示,性别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36),淋巴结转移阴性组和淋巴结转移阳性组的平均年龄分别为45.3±11.8岁和40.9±10.8岁,年轻的患者更容易出现淋巴结转移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12)。而两组患者在BMI、身高、体重以及糖尿病史、高血压史、酗酒史、抽烟史、长期食用碘盐的情况和生活压力等方面,没有显示明显的统计学差异。术前超声TI-RADS评分在淋巴结转移阴性和阳性的患者中表现出显著差异,阳性患者术前的TI-RADS评分更高。而在超声提示异常淋巴结和钙化灶方面,淋巴结转移阳性组有更多的异常淋巴结风险提示(78.9%vs.67.9%,P=0.0728),但钙化灶提示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19)。在肿瘤最大直径方面,淋巴结转移阴性组为0.808±0.616,阳性组为1.11±0.832,两组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328)。同时,淋巴结阳性组在多发病灶的比例(26.8%)也高于淋巴结阴性组(20.2%)。在观察外周血生化指标的分布情况后,我们发现阳性组在PT%(110±13.0%vs.107±11.5%,P=0.034)和 WBC(6.11±1.76×10^9/L vs.6.59±1.85×10^9/L,P=0.0495)上较阴性组更高,但 TSH、T3、T4、TgAb、Tg、FT3、FT4和PTH等指标在两组间没有差异。此外,我们还发现,BMI(R=0.19)、BUN(R=0.17)与PT%呈正相关,而PT%与外周血T3(R=-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