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瘢痕
超声检查
高频超声
病理学
Masson染色
温哥华瘢痕量表
瘢痕厚度
摘要:
目的:探讨20 MHz高频超声在瘢痕厚度及形态学评估中的作用。方法:对2019年4月至2020年12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与皮肤外科诊治的烧创伤后瘢痕形成初期(<1个月)、增生期(1~6个月)和消退期(>6个月)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纳入患者均进行了20 MHz高频超声、温哥华瘢痕量表(VSS)及病理组织学3种方式的评估。超声检查时在瘢痕处选择3个点进行瘢痕厚度测量,记录平均值;在超声测量部位的瘢痕组织取标本,进行HE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并测量瘢痕厚度;由2名医生采用VSS对瘢痕的厚度进行评估,记录平均值。分别比较瘢痕形成初期、增生期、消退期采用上述3种方式测评的瘢痕厚度的差异;同时,对比高频超声声像图特征与病理组织形态学的关系。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s表示,3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224例患者,男91例,女133例,年龄1~34岁,平均25.7岁;瘢痕形成初期患者79例、增生期102例、消退期43例。(1)在瘢痕形成初期,20 MHz超声测量的瘢痕厚度为(2.01±0.68)mm,VSS评估厚度为(1.72±0.49)mm,病理测量厚度为(2.11±0.45)mm;在增生期瘢痕,20 MHz超声测量厚度为(4.11±0.73)mm,VSS评估厚度为(3.02±0.47)mm,病理测量厚度为(4.27±0.44)mm;在消退期瘢痕,20 MHz超声测量厚度为(1.74±0.64)mm,VSS评估厚度为(1.77±0.61)mm,病理测量厚度为(1.71±0.67)mm。对于3个时期的瘢痕,20 MHz高频超声测量的瘢痕厚度与病理测量厚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在瘢痕形成初期及增生期,VSS评估的厚度值与20 MHz高频超声、病理测量厚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在瘢痕形成初期,高频超声显示表皮厚度与正常表皮接近且呈高亮强回声,但表皮与真皮层之间有约<1 mm厚的条形低回声或无回声区,形似真皮水肿;病理组织学显示,该期瘢痕的表皮有棘皮样改变,真皮层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并有少量胶原纤维组织。在增生期瘢痕,表皮仍呈强回声,真皮层内呈不均匀回声,真皮浅层呈明显等回声,而深层表现无回声或低回声;病理显示,表皮薄而光滑,角化明显,真皮浅层可见与表面平行、排列规则的胶原纤维,真皮深层可见胶原纤维增多增厚,呈结节状、漩涡状。在消退期瘢痕,表皮呈强回声,真皮层与皮下组织之间无明显分界,呈均匀等回声;病理显示,表皮变薄,出现"皮钉"样结构,真皮浅、深层交界不明显,胶原纤维呈平行或斜向排列,表面分界不清。结论:20 MHz高频超声对瘢痕厚度的评估较VSS更准确,且可反映瘢痕内胶原分布、水分比例情况,相较于病理检查具有无创、快捷的优点,是评估瘢痕厚度及形态学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