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儿童甲状腺乳头状癌
无病生存
基因重排
受体酪氨酸激酶
摘要:
儿童甲状腺乳头状癌(pediatric 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PTC)发病率低,既往研究报道较少。PPTC和成人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分子表型有所不同:PPTC易表现出高侵袭性的病理学特征,但远期预后较好;PPTC中受体酪氨酸激酶(receptor tyrosine kinase,RTK)基因重排的发生率相对较高,而常见的原癌基因如BRAF点突变的发生率较低。但是,目前研究人群多来自西方国家,尚缺少有关亚洲人群及我国人群大样本的研究报道;此外,有关PPTC的分子病理学特点同临床病理学特征以及预后的相关性尚不清楚。
第一部分 儿童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
目的 分析PPT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以及预后特点。
方法 选取2009年1月~2023年8月间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手术切除及存档的124例PPTC石蜡标本(≤18岁),通过存档病历收集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肿瘤直径(最大直径)等信息,对病理学特征,如组织学亚型(2022年WHO分类)、周围甲状腺疾病、病灶数量、甲状腺内播散、甲状腺外侵犯、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情况,进行重新评价;通过电话或联系手术医师对术后复发转移等信息进行随访。
结果 在124例PPTC中,男性23例,女性101例(男女比例1:4.4),平均年龄15.43岁(4~18岁),肿瘤直径0.3~7 cm(平均大小1.9 cm),组织学类型最常见的是经典型(96例,77.4%),其次是弥漫硬化型(22例,17.7%)和滤泡亚型(4例,3.2%);57例周围甲状腺伴发桥本氏甲状腺炎(46.0%),79例发生腺内播散(62.2%),37例出现甲状腺外侵犯(30.1%);诊断时有92例发生区域淋巴结转移(82.6%),2例出现肺转移。随访期内11例出现局部淋巴结复发,2例出现肺转移;所有病例均存活。
结论 本研究是国内迄今为止有关PPTC样本量最大的回顾性研究。虽然PPTC常具有侵袭性的病理学特点,但远期预后较好。
第二部分 儿童甲状腺乳头状癌分子病理学特征及临床病理意义
目的 研究PPTC的分子病理学特征及与其预后相关性。
方法 采用DNA二代测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检测常见驱动基因的变异情况,并采用Sanger测序、荧光原位杂交、免疫组化等进行验证;融合基因进一步采用RNA水平的NGS进行检测;采用Sanger测序检测DICER1基因第24、25号外显子突变情况;采用SNP芯片检测拷贝数变异情况。
结果 124例PPTC中有99例检测到确切的肿瘤驱动基因变异(79.8%),最常见的是BRAF V600E突变(63例,50.8%),其次是RTK基因重排(31例,25.0%)。融合基因中有25例RET融合(包括CCDC6::RET、NCOA4::RET、ERC1::RET、DLG5::RET、AFAP1L2::RET、PPFIBP2::RET),3例ALK融合(包括EML4::ALK、GTF2ID1::ALK、BEND7::ALK),2例NTRK融合(TPM3::NTRK1、ETV6::NTRK3),1例ROS1融合(CCDC30::ROS1)。其中BEND7::ALK基因融合既往未见报道。所有病例均未检测到TERT启动子及TP53突变。2例病例存在DICER1 25号外显子c.5426G>T突变。与成人PTC患者的队列相比,两者的基因融合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02);BRAFV600E突变与基因融合诱导的肿瘤在组织学亚型(P<0.001)、周围甲状腺疾病(P=0.014)、甲状腺外侵犯(P=0.016)、脉管癌栓(P=0.014)等病理学特征上存在统计学差异;基因融合组与非基因融合及BRAFV600E突变的其他病例在组织学类型(P=0.019)及脉管癌栓(P=0.004)等病理学特征上存在统计学差异。生存分析显示基因变异类型(P=0.004)、超过2cm的肿瘤直径(P=0.014,HR 4.145)、诊断时年龄大于等于14岁(P=0.028,HR3.430)与预后不良相关,但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未提示有影响患者转移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我国PPTC人群中最常见的基因变异是BRAF V600E突变,其次是RET重排,TP53、TERT启动子晚期突变等罕见,提示PPTC有较好的远期预后。高频基因融合是PPTC区别于成人PTC的重要分子特征。基因变异类型、超过2cm的肿瘤直径、诊断时年龄大于等于14岁与预后不良相关。
第三部分 BEND7::ALK融合相关下游磷酸化信号通路研究
目的 明确BEND7::ALK融合基因的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