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基底细胞癌
病理学
回顾性研究
摘要:
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BCC)作为最常见的皮肤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在浅色皮肤人群中占到了所有皮肤恶性肿瘤的75%,且近年来呈上升趋势。对于BCC的治疗,R0切除仍然是首选和最有效的手术方法,适用于超过95%的病例。而对于小型或浅表性的肿瘤,冷冻治疗也是一种可行的选择。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如局部肿瘤导致毁容或功能障碍、患者不考虑手术以及存在不适合手术的合并症等因素),可能需要选择手术以外的治疗方法。
基底细胞癌发生的病理生理机制非常复杂,涉及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包括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基底细胞癌发病机制中涉及的遗传变化与紫外线引起的DNA损伤有关。经典的Hedgehog(Hh)途径参与控制各种组织(如皮肤、骨或肠组织)活动所必需的细胞功能。当Hh信号通路活化过度或活化过低时,可能造成较严重的损伤。在胚胎发生期间,Hh通路的活化过低可导致出生缺陷,而成年期的活化过度可导致肿瘤发生。Hh通路的变化是基底细胞癌发展中最常见的病理生理机制。在胚胎发生过程中,Hh通路在表皮和毛囊的发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目前,Hedgehog抑制剂(HHI)是晚期基底细胞癌患者很有潜力的替代治疗方法(两种口服平滑蛋白(smoothened,SMO)受体拮抗剂,包括维莫德吉和索尼德吉),已被批准用于治疗晚期基底细胞癌成人患者。随着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崛起,BCC的治疗方式愈发多样化,除了传统的放射治疗、光动力疗法和激光治疗外,这些新型治疗方法也为BCC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本文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武汉市第一医院近2年来病理确诊、且临床资料完整的317例BCC患者进行了深入研究,旨在探讨其相关特征。
目的
对皮肤BCC患者的病理学特征与临床特点进行深入分析,旨在探讨这两者之间的潜在联系。
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1月期间在武汉市第一医院皮肤科接受诊治并经过病理确诊的317例BC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收集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通过随访了解患者病情有无进展。结合临床与病理学资料,运用卡方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进行综合评估。基于这些分析结果,归纳并总结出关于BCC患者预后与临床及病理学特点的结论。
结果
1.317例BCC患者中,男性144例(45.4%),女性173例(54.6%),男女比例为0.83:1。就诊年龄范围为27至94岁(平均年龄62.00±14.03岁),年龄<40岁的病例仅有19例(6.0%),61岁-70岁人群占比最高,为31.9%。
2.病程时间范围为10天至65年,病程中位数为3年。
3.在纳入的BCC患者中皮损分布情况大部分分布于H区,为229例,占72.2%,M区57例患者(18.0%),L区患者数量最少,为31例,占比9.8%。
4.肿瘤直径中位数为20(8,30)mm。各临床亚型中,结节型占比最高,结节型111例,斑块型108例,丘疹型40例,肿物型26例,溃疡型25例,糜烂型7例。各病理亚型中,结节型占比最高,结节型202例(63.7%),浸润型70例(22.1%),浅表型及腺样型仅占14.2%,所有病例类型的病灶大多都位于头面部。
5.317例患者中有302例采用手术的方式治疗,其中选用Mohs手术的有119例,15例仅行活检,19例患者术后复发(5.69%),其余患者术后未复发。
6.患病年龄、皮损部位分区、皮损有色素增加是影响病理诊断危险因素。
结论
BCC好发于61-70岁中老年人,好发于H区,临床及病理亚型结节型最常见,主要选用手术方法治疗,具有复发率低、预后良好的优点,患病年龄、皮损部位分区、皮损有色素增加是影响病理诊断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