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
盆腔
雌激素受体
孕激素受体
局部复发/死亡风险预测模型
摘要:
研究背景与目的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是一种成纤维细胞分化的交界性肿瘤,可以发生在身体各个部位,胸膜是SFT常见的发病部位,在胸膜外SFT中,头颈、脑膜、盆腹腔等部位较为常见。然而,既往对胸膜/肺、脑膜、头颈部位SFT临床病理特征的研究较多,对盆腔SFT的研究较少。盆腔是软组织肿瘤的常见发病部位之一,由于软组织肿瘤种类繁多,在诊断与鉴别诊断方面存在一定困难。研究显示盆腔SFT的五年复发率高达40%,因此该部位SF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和患者预后可能与其他部位不同。
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和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是乳腺癌分子分型的重要生物标志物,ER阴性及PR阴性乳腺癌患者预后通常较差。有关SFT中ER和PR表达的研究较少,部分病例报道显示盆腔或其他部位SFT可以表达ER和PR,提示肿瘤生长可能受激素影响。研究发现胸膜复发性SFT的PR阳性比例降低,且PR表达降低与无病生存期减少相关。检测这两种标志物的表达可能对SFT进展有提示作用。复发性和转移性SFT对化学治疗不敏感,放射治疗和抗血管生成靶向治疗疗效评价不一,目前靶向ER/PR的他莫昔芬、孕激素等已被用于乳腺癌和子宫内膜癌的治疗,提示靶向ER/PR可能同样对ER/PR阳性的复发/转移性SFT患者有效。
SFT预后的评估标准基于肿瘤部位。中枢外SFT使用mDemicco转移风险分层,该分层根据发病年龄、肿瘤直径、核分裂象、坏死四个临床病理因素将非中枢SFT分类为低、中、高转移风险。中枢SFT则使用中枢神经系统WHO分级,该分级根据核分裂象和坏死两个病理因素将中枢SFT分类为CNS WHO G1/G2/G3。盆腔SFT通常位于深部软组织,发病隐匿、肿瘤直径较大,根据mDemicco转移风险分层倾向较高的风险分级,这与一些研究中盆腔SFT相对惰性的生物学行为相矛盾。因此有必要结合近几年SFT预后研究的新进展,验证和优化现有的风险分层模型,力求应用更简便、更为准确地指导临床评估预后和制定治疗方案。
材料与方法
收集2009年6月到2023年2月吉林大学第二医院诊断为SFT的标本,筛选后共82例纳入研究。依据2020年第五版WHO骨与软组织肿瘤分类、2021年第五版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进行诊断并评估两种风险分层/分级。统计所有病例的临床病理学资料和生存数据,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SFT激素受体标记ER、PR的表达情况,采用半定量方法统计表达水平,以中位数为阈值将肿瘤分为低表达组和高表达组。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不同分组(肿瘤部位、ER/PR表达、局部复发/死亡)SFT间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的差异,筛选影响SFT患者预后的临床病理学及免疫组化因素,创建临床预测模型并绘制列线图。
结果
1、本研究共纳入经STAT6染色证实的SFT标本82例,原发肿瘤69例,复发/转移肿瘤13例;其中盆腔28例,头颈26例,胸腔19例,中枢6例,四肢/躯干3例。82例SFT来自73名患者,69人有原发肿瘤,其中4人另有复发肿瘤共7例;4人仅有复发/转移肿瘤标本共6例。男性31人(42.5%),女性42人(57.5%),平均发病年龄分别为49.3±16.1岁和50.0±13.9岁。
2、盆腔SFT占比最高(34.1%,28例),其中原发肿瘤24例,复发/转移肿瘤4例。原发性盆腔SFT男性7人(29.2%),女性17人(70.8%),发病年龄平均49.3±14.8岁。原发性盆腔SFT比原发性非盆腔SFT肿瘤直径更大(P=0.001),核异型性更明显(P=0.031),肿瘤内出血较丰富(P=0.049),且切面多为囊实性或囊性(P=0.024)。胸腔和盆腔SFT更容易见到圆细胞形态(P=0.034)、透明变性血管(P<0.001)和肿瘤性坏死(P=0.001),四肢/躯干和头颈SFT肿瘤内炎性细胞浸润更明显(P=0.028)。不同部位SFT的mDemicco转移风险分层和评分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盆腔SFT的高风险组占比较高(16.7%)。
3、45例原发性SFT获得随访结果,36例患者无局部复发/死亡,9例有局部复发/死亡。与无局部复发/死亡组原发性SFT相比,局部复发/死亡组原发性SFT患者发病年龄更大(P=0.003),R2切除(P=0.030)、术后放疗(P=0.019)比例更高,核分裂象计数(P=0.017)、Ki67增殖指数(P=0.008)、mDemicco转移风险分层(P=0.020)和评分(P=0.037)更高。
4、ER(79例)、PR(81例)阳性率分别为10.1%和74.1%。69例原发性SFT的ER高表达率和PR高表达率分别为8.7%和53.6%。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