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铁尾矿
不同植物修复
细菌多样性
固氮菌
代谢物种类
土壤酶活性
摘要:
众所知周,铁尾矿废弃地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而且对周边地区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为此铁尾矿生态修复迫在眉睫。但是由于铁尾矿基质结构松散,养分贫瘠,尤其缺乏碳和氮等营养元素,所以,要进行生物修复以改善铁尾矿基质的微环境,尤其以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对改善铁尾矿基质养分含量具有良好效果。因此,本研究以铁尾矿基质下栽植的不同植物为研究对象,裸尾矿为对照。研究尾矿坡面与平台2种立地条件下的植物根际土壤中的细菌群落多样性及群落结构,并测定分析林分中土壤的理化性质和酶活性,从土壤生物学的角度阐述不同植物修复后对铁尾矿基质养分的改善情况。其次,本研究选用阿须贝无氮培养基,从铁尾矿基质下不同植物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出不同的固氮菌,并将其接种至以铁尾矿为基质的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根系。A处理组苜蓿根系接种Rhizobium leguminosarum,B处理组接种Rhizobium pisi,C处理组接种Neorhizobium galegae,D处理组接种Stenotrophomonas pavanii,CK组苜蓿根系接等量的无菌培养基。以接种不同固氮菌的苜蓿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采用16S r RNA高通量测序和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联合研究接种不同固氮菌对苜蓿根际土壤中细菌群落、代谢物组成以及其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从生物信息学角度阐述接种不同固氮菌对盆栽苜蓿根际土壤微环境的改善状况。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
(1)通过对坡面和平台2种立地条件下栽植的不同植物根际土壤中细菌群落多样性的研究发现,与裸尾矿相比,2种立地条件下不同植物根际土壤中优势群落种类发生显著变化。其中,坡面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和沙地柏(Juniperus sabina)显著提高根际土壤中优势菌群Actinobacteria、Acidobacteria、Chloroflexi和Firmicutes的相对丰度(P<0.05)。平台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刺槐、沙柳(Salix cheilophila)、火炬树(Rhus typhina)、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和柽柳(Tamarix chinensis)显著提高根际土壤中Proteobacteria、Bacteroidetes、Verrucomicrobia、Actinobacteria和Acidobacteria的相对丰度(P<0.05)。其中,毛白杨根际土壤菌群中的Allorhizobium-Neorhizobium-PararhizobiumRhizobium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其他植物和裸尾矿(P<0.05)。采用随机森林分析发现2种立地条件下不同植物根际土壤中指示菌群种类显著不同。其中,在坡面栽植的3种植物根际土壤中的指示菌群包括Acidobacteria、Latescibacteria和Entotheonellaeota等。在平台栽植的6种植物根际土壤中的指示菌群包括Bacteroidetes、Verrucomicrobia和Rokubacteria等。此外,与裸尾矿相比,坡面的不同植物根际土壤中过氧化氢酶、酸性磷酸酶和脲酶活性均显著提高(P<0.05)。平台的不同植物根际土壤中过氧化氢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均显著提高(P<0.05)。这说明了通过在坡面和平台2种立地条件下栽植的不同植物显著提高了铁尾矿基质的优势菌群Actinobacteria、Acidobacteria、Chloroflexi等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了指示菌群Acidobacteria、Latescibacteria、Entotheonellaeota等的重要值以及提高了与土壤C、N、P养分循环相关的酶活性。
(2)通过对坡面和平台2种立地条件下刺槐根际土壤中细菌群落多样性的研究发现,与裸尾矿相比,2种立地条件下刺槐根际土壤中优势菌群的种类逐渐从寡营养菌群向富营养菌群转变。与裸尾矿相比,2种立地条件下刺槐土壤中p H值差异不显著(P>0.05),有机质、全氮与速效钾的含量均显著提高(P<0.05)。其中,坡面刺槐土壤中全氮、全磷、全钾、有机质、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均显著高于平台和裸尾矿(P<0.05)。与裸尾矿相比,2种立地条件下刺槐土壤中酸性磷酸酶与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均显著提高(P<0.05);其中,坡面柳河峪刺槐土壤中脲酶、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与多酚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坡面孟家沟刺槐、平台刺槐和裸尾矿(P<0.05)。这说明在坡面和平台栽植的刺槐明显改变了铁尾矿基质的优势菌群种类以及C和N养分含量。
(3)通过对不同植物根际土壤中的固氮菌进行分离纯化,筛选出6株4种固氮菌。通过形态观察发现,6株固氮菌的菌落特征因种而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