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茶树
叶色变异
光合作用
植物激素
多组学技术
摘要:
独特的历史背景与茶叶品质风味使白化茶树在近年来从众多茶树品种资源中脱颖而出。随着高通量组学技术的兴起,已有研究从转录、蛋白、代谢等水平对白化茶树的叶色和特征代谢变异机理进行了探索。但受限于分析方法的单一与技术的不足,利用上述组学分析阐明白化茶树变异机理仍缺乏有效依据。因此,通过整合多组学数据集对白化茶树进行有效关联分析对于解析白化茶树变异机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为探究白化茶树叶色变异的生理生化分子机理,本研究以课题组自选低温敏感型黄化品系‘湘妃黄叶’及其母本‘湘妃翠’(国家级良种)为实验材料,在叶色变化期对它们进行了光合生理与组织学、转录组学、翻译组学与代谢组学比较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湘妃黄叶’(EL)光合色素含量均显著低于‘湘妃翠’(GL),但叶绿素a/b显著高于GL。EL叶绿体结构异常,类囊体结构缺失。EL光系统II光化学最大量子效率(Fv/Fm)显著低于GL,但非光化学猝灭(NPQ)和光化学猝灭(q P)值均显著高于GL。正常叶主脉厚度(15.96%)和茎髓细胞厚度(43.86%)显著高于黄化叶和黄化茎,但栅栏组织/海绵组织显著低于黄化叶(37.09%)。(2)转录组测序共获得339,057,632条原始读数(reads),组内皮尔森系数高于0.98。黄化叶中上调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1968个,下调的DEGs1715个。GO富集分析表明DNA复制起始(GO0006270)富集系数最高,有25个DEGs在此条目中上调,KEGG富集分析表明类黄酮生物合成(ko00941)、黄酮和黄酮醇生物合成(ko00944)和鞘糖脂生物合成(ko00601)的富集因子最高,共有47个DEGs在这些通路中上调,2个DEGs下调。GSEA-KEGG分析表明MAPK信号通路、氮硫代谢等在黄化叶中起正调节作用,而类黄酮生物合成、光合作用等在黄化叶中起负调节作用。随机筛选22个DEGs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所得到趋势均与转录组数据一致。(3)翻译组测序共获得573,023,425条原始reads,组内皮尔森系数高于0.96。黄化叶与正常绿叶的核糖体印迹(RPF)长度近似(32nt),其分布规律为CDS>内含子>3’UTR>5’UTR。核糖体结合翻译的起始和终止位点分别位于上游24nt和下游24nt。黄化叶中上调的差异翻译基因(DTGs)998个,下调的DTGs1025个。GO富集分析表明细胞增殖(GO000828)富集因子最高,有35个DTGs在此条目中上调。KEGG富集分析表明类黄酮生物合成(ko00941)、DNA复制(ko03030)和光合作用(ko00195)的富集因子最高,共有48个DTGs在这些通路中上调,13个DTGs下调。4259个基因(8.43%)在转录与翻译两水平的表达趋势一致,它们主要富集在类黄酮代谢、DNA复制等通路。黄化叶中120个基因翻译效率(TE)降低,192个基因TE提高。在黄化叶和正常绿叶中均发现翻译效率越高的基因的CDS区域长度更小而GC含量更高,基因的3’UTR区域GC含量越低。基因的5’UTR区域均值化最小自由能越大,序列长度越小。全基因组中共有2523个基因(42.4%)被预测拥有u ORF,平均每个基因约有3个u ORF,黄化叶中1739个基因拥有3103个核糖体结合的u ORF,正常绿叶中1689个基因被预测含有2981个u ORF。翻译u ORF比非翻译u ORF拥有更强的折叠潜力,但5’UTR长度更短。翻译u ORF的u ORF到m ORF启动子的相对长度以及从u ORF到转录启动位点比非翻译u ORF更短。翻译u ORFs显著抑制了相应基因的转录效益,并且随着翻译u ORF数量的增加,翻译效率的降低也进一步增强。(4)广泛靶向代谢组学共鉴定出553个代谢物,它们主要包括:生物碱、氨基酸及其衍生物、类黄酮等10种类型。共筛选出108种差异积累代谢物(DAMs),主要包括氨基酸类和类黄酮类代谢物。靶向测定16种植物激素发现黄化叶中的水杨酸、脱落酸、反式玉米素和吲哚乙酸显著低于正常绿叶,且水杨酸、脱落酸和吲哚乙酸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整合多组学结果表明,黄化叶HY5基因在转录和翻译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绿叶,并且与3种特征植物激素均显著负相关。PHYA和CRY1在转录和翻译水平表达趋势一致,分别与ABA和IAA呈显著负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