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地霉菌
林生地霉
培养
形态学
生理学实验
摘要:
目的:林生地霉(Geotrichum sivicola)是新近发现的地霉属的一个种,较为罕见。2002年从我科1例脓癣患儿的皮损中分离得到一株林生地霉,首次发现该菌可感染人类。2005年,我科又自1例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患者的血液中分离出一株林生地霉。朱敬先等对该血液分离株进行了初步的形态学观察。
本研究一方面通过对林生地霉血液分离株在五种不同培养基上的培养情况进行观察,以便寻找出更适合其生长的培养基;另一方面,通过一些常规的生理学实验,初步了解林生地霉的一些生理学特征,为实验室的鉴定工作提供帮助,对临床林生地霉感染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方法
1五种培养基上的形态学观察
1.1平皿培养的大体菌落观察取林生地霉血液株置常温下复苏,3天后转种于沙堡氏琼脂培养基(SDA)、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麦芽汁琼脂(MEA)、玉米粉琼脂(CMA)和察氏琼脂(CZA)平皿培养基上,分别置37℃和27℃温箱培养2周,每日测量并记录菌落直径,观察菌落形态,最后以生长时间和菌落平均直径绘成生长曲线。
1.2平皿培养的光镜下观察每日分别挑取37℃和27℃的五种培养基的菌落标本置于载玻片上,经乳酸酚棉蓝染色,光镜下观察。
1.3小培养(钢圈法)将林生地霉血液株分别点种于以上五种培养基的小培养上,37℃和27℃温箱培养,每天观察菌丝生长、产孢情况,共2周。
2生理学实验
2.1芽管试验挑取菌落置于0.5ml人血清中,置37℃温箱孵育3h,观察是否有芽管形成。
2.2厚膜孢子试验将试验菌株接种于玉米-吐温80琼脂培养基上,室温孵育24-72小时,观察厚膜孢子形成情况。
2.3硝酸盐同化试验将菌落配置成菌悬液,加入到无氮源培养基中,分别加少量硝酸钾及蛋白胨于培养基表面。室温培养,每日观察。
2.4放线菌酮耐受试验将菌落配置成菌悬液,分别接种于含有放线菌酮和不含放线菌酮的沙氏琼脂培养基上。室温培养3天,观察结果。
2.5尿素酶试验将菌落接种于尿素琼脂培养基上,室温培养1周,观察培养基变色情况。
2.6糖发酵试验将菌落接种于含有杜氏管的各种糖发酵培养基中,37℃孵育,每日观察发酵情况。2.7API 20C酵母系统利用API 20C AUX试剂盒检测,判读反应结果,将结果编号对照API 20C AUX编码册,待结果。
结果
1五种培养基上的形态学观察
1.1平皿培养的大体菌落观察
1.1.1绘制的生长曲线
在SDA、PDA和MEA三种培养基上,林生地霉于培养的第1周生长较快,其生长速度与时间呈正比;在两种温度下,27℃较37℃生长快。在CMA和CZA两种培养基上生长速度始终较慢,27℃较37℃生长稍快。
1.1.2菌落直径
同种培养基在不同温度下其菌落直径的比较结果显示,于生长7天和14天时,各培养基在27℃的菌落直径均比37℃菌落直径大,有显著性差异。
27℃,不同培养基上,生长第1天、7天和14天时,菌落直径均以PDA最大,SDA、MEA次之,CZA最小,除第1天时PDA与SDA菌落差异无显著性,其余各培养基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
37℃,不同培养基上,第1天、7天和14天时,PDA上菌落直径最大,MEA、SDA次之,CZA的菌落直径最小,除第14天时PDA与MEA菌落差异无显著性,其余各培养基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
1.1.3大体菌落形态观察
培养第1天时即可见菌落生长,初为白色粉末状、绒毛样、膜样,表面平坦,常干燥,后逐渐变为湿润、有粘性的类酵母样菌落。
1.2平皿培养的光镜下观察
27℃:可见大量的矩形、桶形关节孢子,大小不一,圆形、椭圆形小分生孢子和较多的出芽、芽管,可见厚膜孢子,较多的分支、分隔菌丝。
37℃:可见较多的矩形关节孢子,厚膜孢子、出芽及芽管均少于27℃,菌丝较少。
1.3小培养(钢圈法)
27℃,SDA:大量的分支、分隔菌丝和丰富的矩形、椭圆形关节孢子,出芽及芽管较多,芽管延伸形成短的关节菌丝,很快断裂为关节孢子。PDA:生长情况基本同SDA。MEA:大量的关节菌丝和矩形关节孢子,出芽、芽管较多见。CMA:较多的细分隔菌丝,散在成堆或3-5个连在一起的矩形、椭圆形孢子,出芽不多见。CZA:基本同CMA,但菌丝较细。
37℃,SDA:较多矩形、椭圆形关节孢子及圆形小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