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儿童
神经电生理学
膈神经传导
膈肌复合动作电位
摘要:
目的:膈神经传导(Phrenic nerve conduction)是评估膈神经损伤引起的呼吸功能障碍的一项重要的神经电生理技术。鉴于儿童与成人生理特征具有显著差异,本研究旨在探究儿童膈神经传导在不同年龄阶段的正常生理学参数和传导特征,以期揭示膈神经的发育特点和该技术在儿童中的实际操作,初步探讨膈神经传导在常见的周围神经疾病中的应用。
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研究设计,收集了2022年9月至2023年12月期间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就诊的157名符合正常组纳入标准的儿童的膈神经传导参数。通过经皮电刺激膈神经与表面电极记录的方法,评估了受试儿童在左侧第6肋间、右侧第6肋间和右侧第8肋间这三个不同记录位点的膈神经传导情况,初步分析了电刺激后记录到的膈肌复合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的潜伏期(Latency)、波幅(Amplitude)这两个关键参数,并探究了膈神经传导的年龄特征,及与记录电极位置(不同肋间、左右侧别)、性别等因素的关系。最后初步探讨了7例患有吉兰-巴雷综合征和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神经根神经病的患儿的膈神经传导特征。
结果:(1)在正常受试儿童中,有32例受试儿童未能在全部三个记录位点引出膈神经CMAP,其中3岁以下儿童的未引出率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且当记录电极位于第8肋间时的未引出率也更明显。(2)随着年龄的增长,膈神经传导的潜伏期总体上呈现出一定的增长趋势,在左侧第6肋间位置,潜伏期与年龄存在弱相关(P=0.019,P<0.05),3岁以下儿童的潜伏期中位数约为2.56ms,(其第5百分位数和第95百分位数范围为2.08-3.63ms),3-5岁为3.04ms(2.63-3.58ms),5-10岁为3.38ms(2.84-4.00ms),而大于10岁的儿童则约为3.42ms(2.89-3.79ms)。波幅与年龄无明显相关性,且变异性大,可重复性低。(3)记录电极的肋间位置对膈神经传导有影响,右侧第6肋间潜伏期中位数为3.28ms,明显短于右侧第8肋间3.96ms(P<0.05)。右侧第6肋间波幅(1.49m V)也明显高于右侧第8肋间(0.84m V)(P<0.05)。(4)左右侧别及性别与膈神经传导无统计学差异。(5)吉兰-巴雷综合征和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神经根神经病患儿中有6例的膈神经传导潜伏期较正常组出现明显延长,且波幅明显降低。
结论:本研究通过系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初步探讨了儿童膈神经传导的特性。研究结果表明,(1)膈神经传导在三岁以下儿童的存在未能全部引出CMAP的情况,因此,在进行婴幼儿膈神经传导检测时,我们建议进行多位点检测,避免假阳性结果的出现。(2)当记录电极位于第8肋间时CMAP引出率较第6肋间差,故在进行儿童膈神经传导检测时建议优先将记录电极置于第6肋间。(3)在左侧第6肋间的CMAP潜伏期与年龄存在统计学上的弱相关。(4)性别、左右侧别对膈神经传导无显著影响。(5)在吉兰-巴雷综合征和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神经根神经病中,提示有膈神经受损的潜在风险。这一发现对于临床实践中膈神经功能的评估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特别是在对患有相关疾病的儿童进行诊断和治疗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