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丝织物
触感评价
触感认知
EEG
ERP
摘要:
织物触感的评价和认知过程是复杂的、多层次的,传统的织物触感评价难以对触感信息进行准确描述。本文运用脑电图(EEG)和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通过观察丝织物接触人体颈部时诱发的脑电波节律和ERP成分特征来探究丝织物触感评价和认知过程。选择10只丝织物作为研究对象,进行18项客观物理属性的测试和6项主观评价属性的评价试验,研制了用于ERP触感试验的触觉刺激装置,通过40名被试参与的神经电生理学试验选取了P2、P3成分和θ、α、β节律作为丝织物触感评价指标,与丝织物客观物理属性和主观评价属性做相关性分析和认知过程的探讨。基于EEG的丝织物触感试验发现,θ、α、β节律与面密度正相关,节律的增加是大脑活跃的表现,面密度越大则大脑反应越活跃。θ、α节律与刺痒感负相关,且具有明显刺痒感的丝织物,其θ、α节律分布范围分别为14%5%、23%4%。α节律随着织物厚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少,表明大脑的轻松、舒适感先增加后减少。β节律随着瞬间最大热流量(Q)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趋于稳定,表明大脑的紧张情绪逐步增加最后趋于稳定。基于ERP的丝织物触感试验发现,P2、P3峰值与刺痒感、面密度、Q正相关,与粘体感负相关,而P2、P3峰值与大脑兴奋程度正相关,表明刺痒感越强、面密度越大、Q越大、粘体感越小,所引起的大脑反应越兴奋。P2、P3潜伏期与Q负相关,而P2、P3潜伏期与大脑的反应快慢负相关,表明Q越大所引发的大脑反应越快;P3潜伏期与光滑感正相关,与面密度负相关,而P3潜伏期又与大脑的辨认速度负相关,表明丝织物越光滑、面密度越小,被大脑辨认的速度越慢。此外,缎纹较平纹和斜纹丝织物所诱发大脑兴奋程度小;女性较男性能更快的接受和处理触感信息;大脑的对丝织物触感刺激的反应走向并不是单一的从左脑到右脑或者从右脑到左脑,而是从左右脑同时向中间发展或者从大脑的中间同时向左右发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