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母体胚胎亮氨酸拉链激酶
胃癌
临床病理特征
预后
细胞增殖抗原
摘要:
目的探讨母体胚胎亮氨酸拉链激酶(MELK)在胃癌组织表达及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收治的53例胃癌患者[男23例,女30例;年龄(58.69±12.04)岁;淋巴结转移情况:淋巴结转移28例,未淋巴结转移患者25例;中高分化患者30例,低分化患者23例;Ⅰ~Ⅱ期21例,Ⅲ~Ⅳ期32例;年龄>60岁患者20例,<60岁患者33例;肿瘤直径>5 cm患者29例,<5 cm患者24例]的胃癌组织作为研究对象,癌旁组织作为对照研究。采用蛋白质组学分析胃癌中差异表达的基因。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和蛋白质免疫印迹分析癌旁组织和胃癌组织MELK 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分析MELK蛋白表达变化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关系。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胃癌预后不良的主要因素;以MELK蛋白表达水平为阈值,将胃癌组织分为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采用Kaplan Meier曲线分析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患者3年生存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细胞核增殖抗原(Ki-67)蛋白表达水平;组间计量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蛋白质组学发现癌旁组织和胃癌组织有398个差异表达蛋白,其中上调蛋白218个,下调蛋白180个,上调蛋白中MELK上调最为显著。癌旁组织MELK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1.00±0.11、0.52±0.11)低于胃癌组织(1.59±0.17、1.02±0.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180,11.710,P<0.05)。淋巴结转移胃癌患者MELK蛋白表达水平(1.24±0.27)高于未淋巴结转移患者(0.82±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48,P<0.05)。低分化胃癌患者MELK蛋白表达水平(1.21±0.23)高于中高分化患者(0.88±0.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58,P<0.05)。Ⅲ~Ⅳ期胃癌患者MELK蛋白表达水平(1.18±0.25)高于Ⅰ~Ⅱ期患者(0.89±0.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87,P<0.05)。Ki-67阳性患者胃癌组织MELK表达水平(1.12±0.27)高于低表达组患者(0.74±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78,P<0.05)。高表达组3年生存期[(16.63±3.98)个月]低于低表达组[(34.26±4.52)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3.485,P<0.05)。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TNM分期、细胞分化程度、MELK水平是导致胃癌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MELK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与患者临床分期、转移、分化程度和增殖呈正相关,表达水平越高患者预后不良越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