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A1滑车
超声引导
解剖
经皮松解
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
针刀
摘要:
[背景]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Stenosing flexor tenosynovitis)又称扳机指(Trigger finger,TF),是骨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多发生于屈指肌腱纤维鞘的起始部位,其病变卡压的位置大多在A1滑车部位,也是临床治疗的靶点位置。最常见的保守治疗是皮质类固醇鞘内注射,但相当多的患者会因保守治疗无效而接受手术治疗,A1滑车的经皮松解(Percutaneous Release)于1958年首次报道,目前已成为保守治疗无效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经皮松解的医疗器械较多,针刀也属于其中之一。目前临床上针刀松解A1滑车操作大多均在盲视下进行,这一治疗技术因不可视而具有明显的缺陷。近年来,超声引导技术在有创治疗领域迅速普及,使很多经皮有创治疗技术得到显著改进,目前已有应用超声引导下针刀治疗TF的临床报道,但其相关的解剖学研究未见报道,不利于该技术的临床推广,为了明确超声引导下针刀经皮松解A1滑车的解剖学依据,使其成为一种科学、精准、安全、可靠的TF临床治疗技术,特进行了本项研究。[目的]探寻超声引导下针刀经皮松解A1滑车的操作规范及优势,并与非超声引导下针刀经皮松解A1滑车、传统针刀治疗操作方法进行比较,评价三种操作方法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并观察A1滑车及其毗邻的解剖结构,研究A1滑车部位解剖结构对针刀松解操作的影响。[方法]选取84例10%福尔马林防腐固定的成人上肢标本,标本来源于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遗体捐献中心,研究时间为2018年11月~2019年5月,将标本随机分为三组(U组——超声引导下针刀推割组、N组——非超声引导下针刀推割组、T组——经典针刀术式点刺组,每组28例手,140例手指),采取三种术式分别进行针刀经皮松解A1滑车,松解完毕后,逐层解剖暴露A1滑车区域,观察并记录针刀及其毗邻解剖结构,并将解剖结构与超声图像进行对比识别。(1)安全性评估:对U组、N组及T组分别进行操作安全性评估,安全性指标是指针刀对治疗目标(A1滑车)以外组织的损伤情况,包括:①是否损伤指固有神经及血管:肉眼观察指固有神经、指固有血管是否存在切割痕迹;②是否损伤肌腱:肉眼观察及评估是否存在肌腱损伤(无;轻微损伤:肌腱表面有轻微针刀划伤;中度损伤:肌腱保持连续性,部分边缘切断;肌腱严重损伤:肌腱完全切断);③是否损伤A2及PA滑车:肉眼观察A2及PA滑车是否存在切割痕迹;④计算损伤率:分别计算神经、血管、肌腱损伤率。计算方法为:损伤率(%)=损伤例数÷总例数×100%。(2)准确性评估:对U组、N组及T组分别进行有效率评估,比较三组有效率,内容如下:①松解位置及长度:肉眼观察针刀推割痕迹是否位于A1滑车;使用电子游标卡尺测量针刀推割痕迹的长度L1及A1滑车长度L2;②计算松解有效率:松解有效率(%)=A1滑车的松解长度÷A1滑车总长度×100%。(3)解剖数据测量:使用电子游标卡尺测量以下解剖结构的长度及两解剖结构间距离:A1滑车的宽度(W)、A1滑车近心端距掌指关节横纹处的距离(D1)、A1滑车近心端距掌横纹的距离(D2),食指测距掌中横纹的距离,中、环、小指测距掌远端横纹的距离)、指面正中线距桡侧指固有神经的距离(D3)、指面正中线距尺侧指固有神经的距离(D4)。[结果]高频超声探头能较好显示A1滑车部位的解剖结构,采取探头长轴放置、平面内进针便于操作。(1)安全性:U组损伤29例,损伤率为20.71%。其中肌腱损伤25(17.86%)例,其中轻微损伤21例,中度损伤4例;A2及PA滑车损伤2(1.43%)例;指固有神经损伤2(1.43%)例;未见血管损伤。N组损伤36例,损伤率为25.71%。其中肌腱损伤23(16.43%)例,其中轻微损伤22例,中度损伤1例;A2及PA滑车损伤11(7.86%)例;指固有神经损伤1(0.71%)例;血管损伤1(0.71%)例。T组140例,损伤例数为28例,损伤率为20.00%。其中肌腱损伤20(14.29%)例,其中轻微损伤19例,中度损伤1例;A2及PA滑车损伤4(2.86%)例;指固有神经损伤3(2.14%)例;血管损伤1(0.71%)例。三组总损伤率比较:N组>U组>T组,采用卡方检验进行两两组间比较,P值均大于0.05,未发现三组总损伤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损伤情况同样采用卡方检验进行两两组间比较,结果发现仅U组和N组的A2及PA滑车损伤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1=0.011<0.05,非超声引导下针刀推割A1滑车对A2及PA滑车损伤几率比超声引导下针刀治疗显著增加,余损伤情况P值均大于0.05,未发现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2)准确性:U组未切割到A1滑车共有8(5.71%)例,测得A1滑车平均长度7.76±3.13mm,平均松解长度5.71±2.50mm,松解有效率为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