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旋股内侧动脉
股骨头
影像学
CTA
摘要:
目的:利用CTA技术采集三维重建影像学图像,观察和测量髋部旋股内侧动脉和股骨头相关区域的解剖学数据,包括旋股内侧动脉的起源、走行、起始段管径、分支方式;旋股内侧动脉与旋股外侧动脉的发出关系;旋股内侧动脉与股深动脉起始段管径比;旋股内侧动脉有效走行长度与股骨颈宽度比及跨过股骨头与股骨颈上下交点连线的分支数量等内容,以期获得有价值的影像解剖学数据,分析旋股内侧动脉与股骨头区域血供的关系,为临床实践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7月期间,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就诊,行髋部CTA扫描的患者,按照既定的筛选和排除标准,最终获得94例,共188侧,进行数据分析,其中男性61例,女性33例,平均年龄49岁。髋部CTA扫描使用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DiscoveryTMM 64排宝石CT机,增强剂采用临床广泛使用的碘海醇注射液欧乃派克,扫描精度0.625mm。数字化影像结果汇总至与CT机配套的AW Volume Share4.5工作站,由工作站专业技术人员处理后期数据,对旋股内侧动脉及股骨头相关区域进行数字化三维重建,依据容积再现和最大密度投影等后处理序列进行进一步完善,在人体解剖学系教师和技术人员指导下,直接利用工作站自带软件进行观察和数据测量。结果:1.旋股内侧动脉起源于股深动脉172例(91.5%),左侧85例,右侧87例;起源于股动脉16例(8.5%),左侧9例,右侧7例。2.旋股内侧动脉的走行为:螺旋形37例(19.7%),左侧20例,右侧17例;迂曲型110例(58.5%),左侧52例,右侧58例;平直型41例(21.8%),左侧22例,右侧19例。3.旋股内侧动脉的起始段管径左侧为2.25±0.9mm,右侧为2.16±0.9mm。4.旋股内侧动脉向上、下分别发出分支,称为升支和降支。其中升支向内上闭孔方向;降支向下方走行,为股骨小结节及其下方区域供血;旋股内侧动脉的主干向内向后延续,称为深支,继续向后绕行,过股骨颈后方至其后外侧向上走行,形成基底动脉环的一部分。5.比较旋股内、外侧动脉发出顺序可见旋股内侧动脉先发出130例(69.1%),左侧62例,右侧68例;旋骨外侧动脉先发出46例(24.5%),左侧25例,右侧21例;旋股内、外侧动脉同一平面发出12例(6.4%),左侧7例,右侧5例。6.旋股内侧动脉与股深动脉起始段管径比左侧为0.48±0.14,右侧为0.42±0.16。7.旋股内侧动脉有效走行长度与股骨颈宽度比左侧为0.89±0.08,右侧为0.85±0.09。8.跨过股骨头与股骨颈上下交点连线的分支数量左侧为1.46±0.88,最大值3条,最小值1条;右侧为1.82±0.95条,最大值4条,最小值0条。结论:1.旋股内侧动脉主要起源于股深动脉,部分起源于股动脉,其他起源较为少见。旋股内侧动脉的走行及其与旋骨外侧动脉的关系多样,在临床手术和介入治疗应用中需要引起特别关注。***成像下的内深比、内占颈比等数据对于评估旋股内侧动脉与股骨头供血关系具有一定临床价值,现阶段CTA尚不能良好的显示旋股内侧动脉末端延伸向股骨头和股骨颈区域的细小分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