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大多角骨
小多角骨
缺血性骨坏死
血管灌注
Mimics
摘要:
[目 的]通过对大多角骨和小多角骨形态及血供模式的探究,为临床上舟、大小多角骨融合术的应用以及大多角骨缺血性骨坏死和小多角骨缺血性骨坏死的发病提供合理的解剖学依据。[方法]选取新鲜冰冻成人尸体腕关节标本12例,解剖并充分显露尺动脉和桡动脉,将氧化铅和明胶粉末按照一定比例混合配制成溶液,将制备的灌注溶液在适当的压力下经显露的尺动脉和桡动脉注入腕关节标本,灌注完成后标本行Micro-CT扫描,将所得扫描数据导入Mimics软件进行三维重建,观察大多角骨和小多角骨的大体形态及关节面构成情况,分别测量大多角骨和小多角骨的长度、宽度、厚度,测量大多角骨、小多角骨以及舟骨两两之间的距离,分别记录大多角骨和小多角骨的滋养孔数量与位置、分析各自骨内血管分支吻合及走行情况。[结 果]1.测得大多角骨长度为16.28±0.64mm、宽度为14.68±0.76mm、厚度为10.54±0.56mm,有数量相对恒定的滋养孔分布在桡侧、背侧、掌侧的三个非关节面近中央部位,其中桡侧有滋养孔2.66±0.49个,背侧2.75±0.62个,掌侧2.33±0.65个,三侧非关节面滋养孔数量两两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骨外滋养血管穿入骨内后分支数次且相互广泛吻合,约3/4的骨内血供来自背侧,约1/4来自掌侧和桡侧;2.测得小多角骨长度为12.11±0.77mm,宽度为12.79±0.74mm,厚度为15.08±0.81mm,有数量相对恒定的滋养孔分布在背侧及掌侧的非关节面近中央部位,背侧有滋养孔2.75±0.45个,掌侧2.42±0.51个,两侧非关节面滋养孔数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滋养血管穿入骨内后分支数次,但不同侧来源的分支间缺乏吻合,约3/4的骨内血供来自背侧,约1/4来自掌侧。3.测得舟骨-大多角骨间距为38.74±0.66mm,舟骨-小多角骨间距为32.48±0.91mm,大-小多角骨间距为30.98±0.97mm。[结 论]1.大多角骨骨内外血供较为丰富,这可能是大多角骨相对其他腕骨较少发生缺血性骨坏死的原因;2.小多角骨骨外血供相对丰富,但骨内血管分支缺乏吻合,这可能是小多角骨发生非创伤性缺血性骨坏死的主要原因。3.大多角骨和小多角骨形态极不规则,舟、大小多角骨融合术中不同内固定物的植入点的选择、植入深度和角度控制仍需要进一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