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Morton瘤
趾神经瘤
手术治疗
解剖
摘要:
目的:临床分析Morton瘤的大小与其病程长短和手术预后的关系,探讨背侧入路神经瘤切除术和神经松解术术后疗效的影响因素,为Morton瘤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解剖研究探讨手术治疗Morton瘤时,术中应切除趾总神经的最适宜长度。方法:对3例尸体标本的6例福尔马林浸泡的足部标本进行解剖,分离出足底的跖骨间深横韧带Deep Transverse Metatarsal Ligament(DTML)及趾总神经。用游标卡尺测量各跖骨头间的DTML远侧缘A点与近侧缘B点的垂直距离AB。观察趾总神经的分支分布,测量无明显分支部位C点距离DTML近侧缘B点的趾总神经长度BC。分别在足背侧各跖骨间隙中央做一3cm切口,切断DTML,进一步分离出的趾总神经,最大程度向近端分离,在可分离出趾总神经的最近端位置做一标记D点,此处即为从背侧切口可切取神经的最近端位置,测量其与DTML近侧缘的距离BD。向近端分离趾总神经分支,在D点切断趾总神经,观察其断端是否能回缩至足内在肌。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0年12月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手外科进行手术治疗的Morton瘤患者的病例,总结患者的病例特点,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病部位,病程,影像学检查结果和病变大小,手术均采用背侧入路。根据手术方式分为神经瘤切除术组和神经松解术组,术中观察并测量Morton瘤与DTML的位置关系,测量其病变大小,神经瘤切除术组测量切除的神经长度。术后随访时间平均为29个月。调查患者对手术的满意度,了解患者疼痛麻木复发情况,根据VAS疼痛评分标准对疼痛评分,记录患者可耐受的最大行走距离,及是否有穿鞋限制。结合上述指标判断各组手术疗效并进行比较。结果:解剖发现,趾总神经在跖骨间隙走行,有较多细小分支,越靠近跖骨头区域,神经分支数量越多。AB的平均长度为11.06mm,BC长度平均为3.06cm,而经背侧手术切口能切除的趾总神经近端位置距DTML近侧缘的最大长度BD平均为1.94cm。切断趾总神经后,其断端能回缩至足内在肌内。12位患者,男性4位,女性8位,平均年龄为58岁。共18例Morton瘤,其中同时患有两例Morton瘤的患者有6位,其余均为单发病例。多发病例中有2位患者为同侧足,余患者为双侧足发病。左足11例,右足7例,瘤体位于第一跖骨间隙的3例,第二跖骨间隙7例,第三跖骨间隙8例。主要症状为疼痛14例,麻木2例,疼痛伴麻木2例。症状持续时间≥5年的有2位患者,症状持续时间≥2年<5年的6位患者,症状持续时间<2年的有4位患者。术前彩超检查瘤体直径瘤体长径≥5mm为1例,长径≥3小于5mm的9例,长径<3mm的8例。神经瘤切除术组有4位患者5例Morton瘤,神经松解术组的有8位患者13例Morton瘤。术中所见Morton瘤大小与彩超结果相符,病变大小与病程长短并无明显相关性。明确观察DTML卡压趾总神经形成morton瘤的有15例。神经瘤切除术切除的神经长度为2~2.5cm。术后满意度调查:非常满意:2位患者4例Morton瘤;满意:7位患者10例Morton瘤;不满意:3位患者4例Morton瘤。术后仍存在疼痛症状的有7位患者9例Morton瘤,分别为:神经瘤切除术组3位患者,4例Morton瘤(VAS疼痛评分平均4.38分);神经松解术组4位患者,5例Morton瘤(VAS评分平均6.2分)。出现麻木症状的4位患者5例Morton瘤,分别为神经瘤切除术组2位患者2例Morton瘤,神经松解术组2位患者3例Morton瘤。所有患者术后症状均较术前明显缓解,均为无切口感染,瘢痕相关并发症,无足部畸形及步态改变。有3位患者症状复发,复发时间分别为术后2周,2个月,3年,均为神经松解术组的患者。结论:Morton瘤的病变大小和手术方法选择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背侧入路神经瘤切除术治疗Morton瘤应充分向近端游离趾总神经切断神经分支,并至少切除DTML近端2cm的趾总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