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浅筋膜
旋髂浅动脉
穿支皮瓣
显微外科手术
摘要:
背景:
旋髂浅动脉皮瓣,又称为腹股沟皮瓣,最早由Mc Gregor[16]教授在1972年报道,随后一年,我国的杨东岳等[17]和美国的Daniel和Taylor[18]同期将腹股沟皮瓣进行游离移植。游离腹股沟皮瓣因位置隐蔽、皮肤质地良好和切取方便,成为临床应用较多的供区皮瓣,其优点不断得以体现,但其血管存在变异性,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推广。临床上切取以旋髂浅动脉皮瓣时,我们发现浅支出现的概率较大,浅支与腹股沟淋巴结和旋髂浅静脉关系紧密,走行在浅筋膜层,如果据此切取以旋髂浅动脉浅支为血管蒂的游离腹股沟皮瓣,具有皮瓣薄,损伤小的优点,非常适合手、足部皮肤创面的覆盖使用;掌握旋髂浅动脉浅支的走行规律,可以为临床上的手术设计提供解剖依据。基于以上的原因,结合目前尚没有旋髂浅动脉浅支的相关解剖学依据,我们设计和进行了以下研究。
目的:
1.第一部分旋髂浅动脉浅支蒂穿支皮瓣的解剖学研究,通过对新鲜已灌注尸体标本进行旋髂浅动脉解剖学研究,解剖旋髂浅动脉浅支的起始点、记录走行规律和皮肤穿支数量及血液供养范围,明确旋髂浅动脉浅支与旋髂浅静脉的关系,测量旋髂浅动脉浅支的管径和主要皮肤穿支的外径,记录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为临床手术中旋髂浅动脉浅支蒂穿支皮瓣的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
2.应用旋髂浅动脉浅支蒂穿支皮瓣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选择临床中合适的患者,应用游离旋髂浅动脉浅支为蒂的腹部穿支皮瓣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总结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并通过外观、感觉、患者满意度随访观察,分析其临床应用效果。
3.应用旋髂浅浅支蒂穿支皮瓣修复足背皮肤软组织缺损,选择临床中合适的患者,开展应用游离旋髂浅动脉浅支为蒂的穿支皮瓣修复足背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总结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并通过外观、感觉、患者满意度随访观察,分析其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1.对7具新鲜标本,天然乳胶灌注后,存放于-30℃标本冷藏解剖试验台中48h,复温解冻以后进行旋髂浅动脉和旋髂浅动脉浅支、深支及旋髂浅动脉浅支穿支进行解剖学观察,解剖其发出点、走行方向、血管分布及旋髂浅动脉浅支穿支数量,并测量记录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2.2013年6月至2019年8月对16例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采用游离旋髂浅浅支蒂穿支皮瓣移植修复,皮瓣切取面积4 cm×3.5 cm~17cm×7 cm,旋髂浅动脉浅支与指动脉吻合2例,与鼻咽窝桡动脉分支吻合4例,与掌背动脉吻合5例,与桡动脉掌浅支吻合2例,与桡动脉主干端侧吻合3例;16例均吻合旋髂浅静脉,其中10例另外吻合旋髂浅动脉浅支1条伴行静脉。
3.2013年6月至2019年1月对18例足背侧皮肤软组织缺损采用在浅筋膜层切取以旋髂浅浅支蒂腹部穿支皮瓣移植修复,皮瓣切取面积4 cm×3 cm~22 cm×8 cm,皮瓣厚度约4 mm~15 mm,动脉与跗外侧动脉吻合4例,第一跖背动脉吻合7例,与足背动脉端侧吻合4例,与足背动脉主干吻合3例。18例皮瓣均吻合旋髂浅静脉,其中17例另外吻合旋髂浅动脉1条伴行静脉。
结果:
1.本研究对7例14侧新鲜标本解剖观察发现旋髂浅动脉浅支的出现率为78.57%,3例3侧出现缺如,发生率为21.43%。旋髂浅动脉浅支动脉起点处的外径(0.82±0.10)mm。选择旋髂浅动脉浅支穿支血管管径最粗大的一条,测量其起始点外径,并记录穿支数量,统计分析得出旋髂浅动脉浅支穿支血管管径平均值为(0.62±0.06)mm,穿支数量平均为(4.07±2.37)条。浅支与旋髂浅静脉关系紧密。
2.应用旋髂浅动脉浅支蒂穿支皮瓣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1例吻合掌背动脉的皮瓣,术后出现血管痉挛,经应用解痉药物等对症处理后成活,其余15例全部皮瓣顺利成活,无血管危象发生。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1个月,皮瓣外观质地良好,柔软,稍臃肿,感觉恢复至S2~S3,无溃疡,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
3.应用旋髂浅浅支蒂穿支皮瓣修复足背皮肤软组织缺损18例全部皮瓣顺利成活,无血管危象发生。术后随访6~30个月,平均13.6个月,皮瓣外观质地良,柔软,稍臃肿,感觉恢复至S2,无溃疡,1例患者行二次皮瓣修整,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
结论:
1.通过对7例新鲜灌注标本的双侧旋髂浅动脉解剖,发现旋髂浅动脉的出现率为100%,起点处血管外径平均为(1.58±0.28)mm,起点至深浅支发出点的距离为(24.56±4.12)mm。旋髂浅动脉浅支的出现率为78.57%,3例3侧出现缺如,发生率为21.43%。旋髂浅动脉浅支动脉起点处的外径(0.82±0.10)mm。旋髂浅动脉浅支穿支血管管径平均值为(0.62±0.06)mm,穿支数量平均为(4.07±2.37)条。以上这些数据为临床设计应用旋髂浅动脉浅支穿支皮瓣提供解剖学基础。
2.以旋髂浅动脉浅支为蒂的游离穿支皮瓣修复手部创面缺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