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泌尿生殖层
泌尿生殖筋膜
直肠骶骨筋膜
直肠骶骨韧带
Hiatal韧带
层面解剖
摘要:
目的:采用层面解剖学方法观测成人直肠后方解剖结构及其相互毗邻关系,为直肠手术的入路选择、游离层面与盆腔神经保护提供应用解剖学依据。方法:采用层面解剖学方法解剖10具(男女各5例)经10%福尔马林液固定的成人盆腔标本,解剖方法:(1)于左侧骶髂关节处矢状位离断骨盆,观察包绕直肠后方的泌尿生殖层盆段、骶前筋膜、直肠骶骨筋膜、直肠骶骨韧带等解剖结构。(2)于骨盆正中矢状位离断,获得半盆标本,进一步解剖观察直肠后方泌尿生殖层盆段、直肠骶骨筋膜、直肠骶骨韧带以及Hiatal韧带,观察各解剖结构的位置、形态特征以及相互毗邻关系。(3)在解剖过程中,对重要解剖结构,以游标卡尺进行测量、染色展示并拍照记录。结果:1.在直肠后方,泌尿生殖层由泌尿生殖筋膜脏层与泌尿生殖筋膜壁层所被覆,其内包含双侧腹下神经与脂肪组织;泌尿生殖层向足侧延伸,在骶4椎体水平处与直肠背侧固有筋膜相融汇。2.骶前筋膜位于泌尿生殖层的背侧,覆盖骶前静脉丛,向头侧与腰肌筋膜相延续,向足侧延续为肛提肌筋膜;骶前筋膜向两侧延续为被覆在梨状肌、闭孔内肌、盆内脏神经、髂内血管、闭孔血管神经束表面的筋膜。3.在骶4水平头侧,直肠背侧固有筋膜与泌尿生殖筋膜脏层之间形成直肠后间隙,该间隙与乙状结肠系膜筋膜和肾前筋膜之间的肾前间隙相延续;泌尿生殖筋膜壁层与骶前筋膜之间形成骶前间隙,该间隙向头侧与肾后筋膜和腰肌筋膜之间的肾后间隙相延续,向足侧与直肠背侧固有筋膜和肛提肌筋膜之间的肛提肌上间隙相延续。4.直肠骶骨筋膜见于骶2至骶4水平,其形态为骶前筋膜局部与直肠固有筋膜的粘连,可为多处,其内无血管穿行,起到固定直肠下段的作用,出现率为100%,宽度约为1.17±0.22cm(范围0.66-1.60cm),长度约为0.61±0.11cm(范围0.42-0.75cm)。5.直肠骶骨韧带位于骶5至尾骨前方中线区域,是骶尾交界处由骶前筋膜形成的管状韧带样结构,其内包含骶正中血管终末支进入直肠末端背侧系膜。其出现率约为40%,宽度约为0.46±0.09cm(范围0.33-0.55cm),长度约为0.77±0.22cm(范围0.56-1.11cm)。***韧带是直肠末端与盆底肌的融合,包括位于头侧的筋膜部,即直肠末端固有筋膜与肛提肌筋膜的融汇;也包括位于筋膜足侧的直肠纵肌平滑肌纤维伸入盆底肌骨骼肌纤维形成的肌部,该部平滑肌延伸在直肠末端的前部和后部较为发达,在直肠后正中更为明显,形成质韧色白的肛尾韧带。结论:1.在直肠后方,直肠背侧固有筋膜与骶前筋膜之间存在泌尿生殖层,以上3者解剖层面之间构成直肠后间隙和骶前间隙-肛提肌上间隙,手术中自直肠后间隙向下游离,必须离断泌尿生殖层后,方可进入骶前间隙-肛提肌上间隙,离断泌尿生殖层时需注意保护双侧腹下神经。2.直肠骶骨筋膜位于骶2-骶4水平,恒定出现,由骶前筋膜与直肠背侧固有筋膜粘连愈着形成,是最为符合经典文献对Waldeyer筋膜的描述,手术中应注意显露直肠骶骨筋膜的境界,离断时避免进入骶前筋膜后方游离,从而避免骶前静脉丛的损伤出血。3.直肠骶骨韧带见于骶5-尾骨前方中线区域,出现率约40%,由骶前筋膜包被骶正中血管的终末支进入直肠末端背侧系膜,其结构与直肠骶骨筋膜不同,应是两个解剖学概念,离断时注意止血,该结构在直肠下段肿瘤转移中的作用有待研究。***韧带包括位于头侧的筋膜部与位于足侧的肌部,肌部在直肠末端两侧较为薄弱,在直肠前方与直肠后方较为明显。手术中在直肠末端两侧切开Hiatal韧带筋膜部后易于进入内、外括约肌间隙,以此为指引确定肛尾韧带并离断之,可游离外科肛管内的末端直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