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钩突
钩椎关节
骨小梁
显微结构
形态学特征
有限元分析
椎动脉
摘要:
目的:利用影像学、Micro-CT和有限元分析等对颈椎钩椎关节的形态学、内部显微结构进行观测,以发现钩椎关节及钩突显微结构随年龄、椎序增长的发育规律和变化特点。通过研究钩突骨小梁结构以及切除不同范围钩突后颈椎钩椎关节的应力和位移变化规律,为临床颈椎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利用CT扫描脊柱颈段后通过三维重建手段测量颈椎钩突和钩突与椎动脉位置关系的相关结构参数;2.利用Micro-CT对颈椎骨标本进行完整扫描,以观测钩突内部骨小梁的排布规律及形态特点;3.利用有限元分析技术,对颅底、颈椎、间盘及韧带等进行三维建模,从正常颈椎到切除不同范围钩突后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和左右旋转等六种工况下观测钩椎关节的应力和位移变化。结果:1.钩突长、高、宽等随椎序递增呈渐增趋势,随年龄增长也呈递增趋势,在侧别和性别间部分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双侧钩突间距、钩突前脚间距、钩突后脚间距和钩突-横突孔间距随椎序递增呈渐增趋势,但随年龄增长其变化不明显,总体呈波浪状,侧别和性别间仅部分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钩突夹角约130°,其随椎序、年龄的递增变化不明显;钩突矢状角约15°,其随椎序、年龄的递增呈波浪状;神经管前后径、椎间孔面积随椎序递增和年龄增长总体变化不显著,椎间孔面积男性大于女性;椎间隙前高、椎间隙后高随椎序递增呈缓递增趋势,而随年龄增长则缓慢递减。2.钩突尖与椎动脉间距随椎序增加总体呈“V”型,而随年龄增长则呈缓递增;椎弓根最大横倾角随椎序增加总体变化不大,随年龄增长则呈缓递减;椎弓根最小横倾角随椎序增加总体呈递减趋势,随年龄增长则不显著;椎弓根横倾角范围随椎序增加总体呈缓递增趋势;椎弓根宽总体随椎序增加呈递增趋势、随年龄增长呈缓递增。3.钩突骨小梁的排布规律与椎体内相一致,冠状面多呈纵行走形,其骨小梁直接与椎体内相延续,三维重建后见钩突内骨小梁纵横交错,与椎体内排布相一致;钩突骨小梁相关参数TV、BV、BS、BS/BV、BV/TV、BS/TV、***、Tb.N、***、Eu.N、Conn、DA 和 SMI 除个别外大多在侧别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颈椎钩突骨小梁各形态计量学参数不同椎序间比较,仅在TV、BV、BS、BV/TV、BS/TV、Eu.N、Conn和SMI的个别椎序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尤其是C,其余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4.正常颈椎、左侧切除钩突50%、100%和双侧切除钩突100%后颈椎4组模型组相关结构受力特点中,钩突应力和位移值无论在何种运动工况下,随椎序增加呈递增趋势,最大均位于C;正常组应力值仅在左、右侧屈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位移值则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屈间有差异(P<0.05);模型组1的应力值仅在C前屈、后伸中有显著性差异(P<0.05),左、右侧屈中各椎侧别间均有差异(P<0.05),模型组2的应力值在所有工况中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模型组3的应力值各椎在前屈、后伸和左右侧屈工况中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位移值在后三种模型组中无论何种工况下均无差异(P>0.05);椎序组间比较C与C、C、C、C各组间均有差异(P<0.05),正常组与模型组1、2和3间在某些工况下有差异(P<0.05)。关节突的应力和位移值在4组模型中无论在何种工况下随椎序增加均呈尖峰状,峰值正常组位于C、而模型1~3组则位于C,4组各椎仅在左右侧屈中有差异(P<0.05),余均无差异(P>0.05),椎序组间比较应力值在后伸、左右旋转下,C与C-C及C-T1各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比较前屈工况下正常组与模型1~3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椎间盘前后缘在4组模型中的应力和位移值随椎序增加均呈递增趋势,且在六种工况下其峰值均位于C/6,随后呈递减趋势,整体呈“尖峰状”,前后缘值在前屈、后伸和侧屈工况下有显著差异(P<0.05),左右缘的变化与前后缘一致,在前屈、左右侧屈和旋转工况下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前后缘和左右缘应力值在椎序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比较也仅表现在部分工况下正常与模型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整体应力值变化不明显。结论:1.钩椎关节中钩突的长、高、宽随椎序递增和增龄总体呈缓慢递增趋势,符合脊柱重力发育规律;双侧钩突、钩突前脚、后脚间距随椎序递增呈缓慢递增趋势,但增龄情况该三者间距变化不很显著;钩突-横突孔间距随椎序递增呈缓慢递增趋势,但增龄变化不显著;神经管前后径随椎序递增和增龄总体变化较小;钩突夹角、钩突矢状角随椎序递增和增龄总体呈波浪状,钩突夹角约130°与颈椎的稳定性密切相关,而钩突矢状角平均15°,有限制颈椎过度旋转作用;椎间孔面积总体男大于女,随椎序增加整体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