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下面部
脂肪室
面部血管
老化
摘要:
研究背景:光滑紧致的下面部是塑造整体脸型的关键。下面部的老化主要表现为口角外侧的下颌脂肪垂袋形成,冗余的皮肤形成皱褶,导致唇颌沟的出现、下面颊下坠、下颌线变得褶皱、模糊,尽显老态。目前,下面部年轻化治疗有皮肤筋膜提升术、脱氧胆酸注射、脂肪充填等多种术式。但均达不到令人满意的效果。随着“容量恢复理论”的提出,脂肪再平衡在面部年轻化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人们对下面部脂肪组织的衰老变化过程知之甚少。目前还不清楚下面部脂肪室在衰老过程中容量和形状的具体变化。上述问题都会导致填充不足或过度填充。既往的一系列尸体研究证明了面部脂肪是高度分区的。但是这些研究在描述面部脂肪的老化方面有很多局限性。首先,样本量很小。第二,尸头标本在保存过程中发生了变形。第三,研究对象为老年人,难以解释脂肪室随年龄的变化过程。第四,没有考虑体重和疾病对脂肪组织的影响。并且,目前针对面部脂肪室的研究和应用主要集中在针对中面部的脂肪填充,而下面部脂肪室的研究和应用少见报道。同时,下面部的软组织中走行有面神经下颌缘支、面动脉、面静脉等重要结构。由于不当的注射过程,栓塞事件和神经损伤时有发生。以往对面动脉、面静脉的研究多基于尸体,尸头由于受灌注压力和尸体萎缩的影响而不能真实反映活体状态下血管的生理功能。基于上述研究背景,本研究旨在通过严格控制体重指数(BMI)和基础疾病,利用CT扫描图像显示下面部脂肪室的增龄变化,测量面部不同部位脂肪室厚度的变化,并通过不同年龄组的比较,揭示下面部脂肪组织的衰老特征。同时分析了下面部面动脉、面静脉的走行和分布,为基于面部容量理论的年轻化策略提供有效性和安全依据。1.目的本研究拟利用CT扫描图像精准描述不同年龄组的下面部脂肪室厚度,深入认识下面部脂肪组织的自然分布和衰老变化,丰富下面部脂肪组织衰老的量化研究,为下面部脂肪再平衡技术提供新的依据和思路。2.方法按严格的入选标准回顾性分析60例成年女性自2015年1月至2020年9月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中国广州)的头颈部CT扫描图像,按年龄分为青年组(18-39岁),中年组(40-59岁),老年组(60-79岁)。分别测量下面部下颌脂肪室,唇颌脂肪室,颏脂肪室的脂肪厚度。2.1下面部图像的标准化及测量图像校准:使CT扫描图像的矢状位正中切线经过鼻中隔,横断位切线经过蝶鞍(S)-鼻根点(N)连线,冠状位切线与S-N线垂直。为实现测量标准化,以S-N连线作为矢状位测量参考基准线。以完整显示下牙列的横断位作为定位平面。分别于第二磨牙后缘,下颌支中点作水平线,于下颌门齿中缝,下颌尖牙外侧作垂线。2.2测量指标:下颌脂肪室前部:选取第二磨牙后缘冠状位图像,该区域脂肪以颈阔肌为界,分为深浅两层。测量下颌脂肪室前部浅层脂肪及深层脂肪的厚度。以下颌骨上缘颊肌至颈阔肌距离代表深层脂肪厚度;以颈阔肌至皮肤距离代表浅层脂肪厚度,并以下颌骨上缘、颈阔肌附着点及二者中点,测量下颌脂肪室前部上中下三点的浅层脂肪厚度。下颌脂肪室后部:选取下颌支中点冠状位图像,以下颌骨上下缘及其中点测量下颌脂肪室后部上中下三点的脂肪厚度。唇颌脂肪室:选取下颌尖牙外侧矢状位图像,可清清晰暴露降口角肌,以此肌肉为标志测量唇颌脂肪室深浅两层的厚度。颏脂肪室:选取下颌门齿中缝矢状位图像,可清晰暴露颏肌,以此肌肉为标志,测量颏脂肪室深浅两层的厚度.面动脉及面静脉走行特征分析:选取头颈部CT三维重建的正侧位图像,建立以下颌角为原点,下颌骨下缘为横轴的二维坐标系。描绘下面部动脉和面部静脉的运动轨迹。以5mm×5mm作为单元格进行概率分析,计算面动脉和面静脉走行于不同区域的可能性。并测量面动脉、面静脉距下颌角点的距离。2.3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为反复测量三次取平均值,以均数士标准差(X±S)表示,应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应用LSD-t检验进行两两组间样本的多重比较。检验水准a=0.05。3.结果下颌脂肪室前部的深、浅两层均随老化而增厚,且浅层脂肪室的下段增厚明显,下颌脂肪室后部不随衰老出现明显变化,唇颌深层脂肪室随老化而变薄,唇颌浅层脂肪室随老化而增厚,颏脂肪室的深层和浅层均随老化而增厚。面动脉及面静脉均走行于颈阔肌深面,面静脉在咬肌前缘穿过下颌骨,以近似垂直于下颌骨下缘的角度向上走行。面动脉走行于面静脉前方,面动脉走行的高风险区域与下颌骨下缘大致呈45°角。4.结论下面部脂肪室随老化而呈现出选择性增厚或变薄的变化特征,面动脉、面静脉在下颌区域的走行特征不同,根据下面部脂肪室的衰老变化针对性的抽吸或填充,可改善下面部衰老外观。熟悉面动脉、面静脉的走行特征可增加下面部美容操作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