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桥脑
桥脑出血
乙状窦后入路
虚拟现实技术(VR)
摘要:
目的: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对在乙状窦后入路治疗桥脑出血中的相关解剖进行研究,对应用乙状窦后入路进行桥脑出血治疗时所涉及的骨质、血管、神经等相关结构的形态,走形及位置关系进一步观测,为桥脑出血的手术治疗提供更准确、更直观及全面的相应解剖学描述及数据,为增加桥脑出血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及可操作性,最大程度清除桥脑血肿,减少手术相关的副损伤及术后并发症提供一些理论指导。方法:1.在医院的影像数据库中提取10例(共20侧)成人(无脑干及桥小脑角区相关疾病)的头颅影像学数据,用软件进行颅骨、血管、神经纤维的三维重建;2.明确颅骨表面及中颅窝及后颅窝的解剖标志;3.明确乙状窦后入路表面的关键点,分别测量星点,二腹肌沟顶点到橫窦-乙状窦结合部下缘的距离及星点至二腹肌沟顶点的距离;4.观察桥脑小脑角区(CPA)第V,VII,VIII对颅神经,小脑前下动脉(AICA)和小脑后下动脉(PICA),小脑上动脉(SCA)的起源,走形分布及相互关系;5.测量面神经脑干端至内听道口的距离,面神经脑干端与三叉神经脑干端的距离,三叉神经脑干端至颞骨岩尖处的距离,三叉神经脑干端至内听道口的距离,三叉神经脑干端至颈静脉口的距离;6.模拟乙状窦后入路,观测在同时经过一骨窗外侧缘标记点A(星点)分别到颞骨岩尖a处,三叉神经脑干端b处,面听神经脑干端c处三种不同观测方向的距离,以R1、R2、R3表示,从而探讨在使用乙状窦后入路进行桥脑出血的手术治疗过程中,如何更好的依据出血位置的差别和倾向,更加个体化的选择更精准的手术方向。结果1.颅骨的虚拟三维重建能很好地显示颅底骨质结构;2.经测量二腹肌沟顶点到星点的距离为34.11mm±1.42、二腹肌沟顶点到橫窦-乙状窦沟移行处下缘的距离为14.23mm±1.81、橫窦-乙状窦沟移行处下缘到星点的距离为22.93mm±1.15;***在三叉神经(V)上方通过,形态为单干型的有13侧,比例为65%,双干型有7侧,比例为35%;三叉神经脑干端与小脑前下动脉(AICA)、小脑上动脉(SCA),岩静脉相邻,由小脑前下动脉与桥脑外侧动脉构成的血管袢滋养;面神经走向内耳门,面神经与位听神经不融合,在接近内耳门处,中间神经走行于前庭蜗神经与面神经运动根之间;4.面神经脑干端至内听道口的距离为10.15mm±1.64,面神经脑干端与三叉神经脑干端的距离4.25mm±1.03,三叉神经脑干端至颞骨岩尖处的距离22.54mm±1.65,三叉神经脑干端至内听道口的距离6.45mm±0.99,三叉神经脑干端至颈静脉口的距离10.72 mm±1.82;5.分别测得路径R1(A到a)的距离为35.45mm±1.46,R2(A到b)的距离为27.12mm±1.83,R3(A到c)的距离为25.88mm±1.58,经统计学分R1大于R2,R1大于R3,P均小于0.00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虚拟三维重建技术操作较简单,同一标本可重复利用,在同一标本上可重复多种手术入路,同时打破了实体解剖操作观测的视野盲区,能更直观的显示组织结构的走形及其之间的关系;2.经乙状窦后入路治疗桥脑出血病变,熟练掌握CPA内的解剖结构,神经血管的走形是十分必要的;3.在行乙状窦后入路手术时,需精确钻孔的关键点,应尽量贴近橫窦-乙状窦移行处下缘,避免损伤橫窦及乙状窦,同时尽可能扩大手术窗口,应用虚拟解剖三维重建技术,可先准确确定关键点,测量钻孔位点分别至星点与二腹肌位点的距离,有助于手术时钻孔位点的确定;4.熟练的掌握桥脑小脑角区的解剖结构及神经,血管的走形及毗邻有助于在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进行脑干血肿清除术中减少对三叉神经、面听神经复合体,小脑上动脉(SCA),小脑前下动脉(AICA)等的损伤;5.可通过内听道口,颈静脉口,岩尖等解剖位点确定三叉神经及面听神经复合体的相对位置,操作时可避免神经的损伤;6.通过乙状窦后入路的三种不同观察方向,可在桥脑出血部位偏重点不同时,提供一条更加优势的入路方向,尽可能同时达到路径最短,损伤最小的原则,为桥脑出血的个体化手术治疗提供一些解剖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