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
倾斜角
MRI
摘要:
目的:本研究分别收集了大体标本和MRI成像下前交叉韧带及相关区域的标本,测量长度、宽度、止点的径线以及倾斜角和髁间窝宽度的数据。获得吉林地区人群前交叉韧带的解剖学参数,通过与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其与术后膝关节运动功能间的关系,为临床解剖学研究和临床改进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韧带放置位点及预后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材料与方法:1.大体标本资料收集正常成人膝关节大体标本10例(20侧),其中男性8例,女性2例,均来自于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学系。按照解剖学基本操作,与髌骨上下各10cm处分离截断股骨和胫腓骨,逐层分离皮肤、浅筋膜及各层肌肉,修洁获得完整前交叉韧带及膝关节关节面。切除股骨内侧髁,暴露前交叉韧带,将膝关节恢复至0°,用游标卡尺对前交叉韧带参数进行测量。使用记号笔标记前交叉韧带止点范围,移除韧带暴露股骨外侧髁和胫骨平台关节面,用游标卡尺对韧带止点进行测量。2.影像学数据资料本研究收集2020年7月至2021年5月间就诊于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患者下肢MRI扫描图像。归纳为正常成人MRI组和前交叉韧带重建MRI组。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并经患者本人知情同意,正常成人MRI组82例,164侧,其中男性58例,女性24例,平均年龄46岁;前交叉韧带重建MRI组58例,58侧,其中男性41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42岁。依据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操作规程及Mangetom Skyra 3.0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设备要求进行常规数据采集,将纳入的下肢MRI数据上传至工作站。对图像进行筛选和处理,选取膝关节区域适当窗宽和窗高,工作站自带软件对骨骼及前交叉韧带进行三维重建和分析测量。3.随访采集资料采用填写Lysholm评分和IKDC评分量表的方式采集术后6个月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数据。4.大体标本测量数据均采用实际测量三次取平均值,影像学数据利用工作站自带软件进行分析和测量,应用SPSS 25.0统计学分析软件进行分析,以(?)±S表示,P<0.05可认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果:1.大体标本组和正常成人MRI组前交叉韧带长度、宽度以及股骨和胫骨止点的长度、宽度、面积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2.正常成人髁间窝平均宽度为16.52±2.85mm,其中最大值为20.69mm,最小值为12.32mm。3.正常成人MRI组和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MRI组相比前交叉韧带倾斜角无显著性差异。4.将前交叉韧带股骨止点按长轴四等分,矢状位由前至后分为1至4区,移植韧带中心位于2区和3区,尤以2区最多,占比达到55.2%。5.将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按照左右径四等分,由内至外分为1至4区,移植韧带中心位多于2区和3区,分别达到39.7%和43.1%。6.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6个月患者Lysholm评分和IKDC评分分别为81.63±28.92分和71.84±31.63。7.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冠状角变化大于15°组与变化小于10°组和变化10°-15°组相比,Lysholm评分和IKDC评分存在显著性差异。8.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矢状角变化大于15°组与变化小于10°组和变化10°-15°组相比,Lysholm评分和IKDC评分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1.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移植韧带股骨止点中心多位于原止点矢状位中前区,胫骨止点中心多位于原胫骨止点中部。2.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韧带倾斜角改变15°以上,膝关节运动功能改变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