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近端股动脉
穿支皮瓣
尿道缺损
会阴缺损
摘要:
背景:大腿及腹股沟区有着丰富的血供,作为诸多皮瓣及肌皮瓣的供区,可游离或带蒂修复近、远端组织缺损,或进行器官再造。常用的如股前外侧皮瓣、股前内侧皮瓣、阔筋膜张肌皮瓣、股直肌皮瓣、股薄肌皮瓣、缝匠肌皮瓣等。腹股沟以下股根部区,也称其为股动脉近端区域,有着与腹股沟区皮瓣类似的特点:色泽、质地与会阴区皮肤类似,皮瓣薄而柔韧、易于成形,无毛,供区瘢痕隐蔽,可带蒂修复会阴区缺损或游离移植修复远端缺损。目前该区域的阴股沟皮瓣已经有了较多的研究。本研究旨在更好地探寻股根部股动脉近端区域的其他穿支皮瓣,可作为除髂腹股沟皮瓣、阴股沟皮瓣外的另一种选择,为会阴、尿道缺损的修复重建提供柔软、薄而无毛的皮瓣。目的:通过对股根部股动脉近端区的解剖,了解该区穿支血管的特点,探寻该区域穿支血管的解剖位置、血管长度、血管口径,寻找有无可供临床使用的穿支血管,为股动脉近端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打下基础。根据穿支血管的走行,对股动脉近端穿支皮瓣进行分类,记录股动脉内、外侧穿支血管的情况,并介绍该区穿支皮瓣在临床中的应用情况。方法:2019~2020年,我们对10具大体标本(共20侧)的股根部股动脉近端区域进行解剖研究,以探寻该区域的穿支血管解剖学特征。10例标本均为新鲜冰冻标本,未进行灌注。根据穿支血管从股动脉发出点到皮下的走行,可将股动脉近端穿支皮瓣分为3个类型,1型为直接皮穿支型:血管从股动脉发出后直接到达皮下,2型为肌皮穿支型:血管穿过肌肉后到达皮下,3型为肌间隔穿支型:血管穿过肌间隔后到达皮下。分别记录直接皮穿支、肌皮穿支、肌间隔穿支的数量,穿支血管的来源、穿支血管的长度、每个穿支的口径(stanley数显游标卡尺测量,精度0.01mm)。并介绍该区穿支皮瓣在修复会阴、尿道等缺损中的应用情况。结果:在20侧解剖标本中,我们发现了 18个穿支血管,股动脉内侧区有8个穿支(44%),外侧区有10个穿支(55%)。其中2侧标本发现了 2个穿支(10%),4侧(20%)标本未发现穿支。1型直接皮穿支有14侧(77.8%),2型肌皮穿支(穿缝匠肌)有3侧(16.7%),3型为肌间隔穿支1侧(5.6%);穿支血管的来源中,来源于股动脉的有9侧(50%),来源于股浅动脉的有7侧(38.9%),来源于股深动脉的有2侧(11.1%);穿支血管与腹股沟韧带的中点平均距离为9.37± 1.619cm。穿支血管的血管蒂的平均长度为7.42±1.517cm;血管蒂的平均口径为1.41±0.328mm。我们采用股动脉近端穿支皮瓣卷管预构尿道,修复了 13例阴茎再造术后尿道坏死的患者,皮瓣长12~13cm,宽3.5~4cm,术后皮瓣全部成活。术后效果满意。结论:股动脉近端穿支皮瓣可作为修复会阴、尿道缺损的一个良好供瓣区。该区域有相对较为恒定的直接皮支,长度、口径较为合适,手术方式简单,可直接带蒂转移修复邻近会阴区的缺损,也可游离移植修复远处缺损。该区域皮瓣较薄,无毛,且具有一定的柔韧性,可作为修复尿道的良好材料。但是,该区穿支也存在一定程度的解剖变异,小部分病人该穿支缺失。术前可根据CT血管造影检查及手持超声多普勒帮助判断穿支血管解剖位置、长度及走行,选择更合适的皮瓣供区进行切取,以降低手术难度,减少术后并发症。此外,皮瓣的切取也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实际情况,如缺损的大小,部位,个性化定制手术方案,使患者达到外形和功能的良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