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肠系膜下动脉
肠系膜上动脉
腹腔镜手术
多重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
解剖
摘要:
第一部分腹腔镜手术和CT血管三维成像中肠系膜下动脉及其分支的解剖学对比目的:通过回顾腹腔镜左侧结直肠癌手术录像,同时与术前CT三维血管成像相对比,对肠系膜下动脉(inferior mesenteric artery,IMA)及其分支的解剖关系进行分析,并验证CT血管三维成像技术的准确性。方法:对135例行腹腔镜下左侧结直肠癌手术患者的高清手术录像和术前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观察并总结IMA及其分支和肠系膜下静脉(inferior mesenteric vein,IMV)之间的走形规律;同时采用以上两种方法对IMA及其分支的特定部位长度进行测量。结果:在135例研究对象中,51.1%的患者乙状结肠动脉(sigmoid artery,SA)与直肠上动脉(superior rectal artery,SRA)共干,28.9%的患者左结肠动脉(left colic artery,LCA)和SA共干,2.9%的患者的SA同时自LCA和SRA上发出,14.2%的患者LCA、SA、SRA自同一点发出,2.9%的患者不存在LCA。所有患者的D cm(术中丝线测量的IMA长度)和d cm(CT血管三维重建下测量的IMA长度)的范围分别为1.84cm-6.62cm和1.85cm-6.52cm,且二者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2)。68.7%的LCA从IMV前方走形,31.3%的LCA从IMV后方走行;LCA走行于IMV内侧的占55.7%,LCA走行于IMV外侧的有44.3%,CT影像与术中观测到的LCA与IMV之间的位置均一致。术中测量的LCA与IMV交点之间的距离,在1A,1B,1C,2型中,长度分别为2.20cm-4.02cm,2.85cm-4.28c,2.69cm-3.69cm和2.11cm-4.01cm,各组之间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853)。第二部分腹腔镜手术和CT血管三维成像中肠系膜上动脉及其分支的解剖学对比目的:通过术前CT血管三维成像与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手术录像进行对比,探讨肠系膜上血管主干及其分支的解剖关系及差异。方法:对52例行腹腔镜下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患者的高清手术录像和术前CT影像资料进行对比,观察并总结回结肠血管、右结肠血管、结肠中血管的出现概率、毗邻关系;同时采用以上两种方法对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SMA)分支的特定部位长度进行测量。结果:术前CT影像和手术视频显示,回结肠动脉(ileocolic artery,ICA)出现概率为98.1%(51/52),静脉出现概率为100%(52/52),回结肠动脉在回结肠静脉(ileocolic vein,ICV)正前为13.7%(7/51),前上为13.7%(7/51),前下为3.9%(2/51),正后为11.8%(6/51),后上为37.2%(19/51),后下为19.7%(10/51)。在手术录像中,右结肠动脉(right colon artery,RCA)出现概率为21.2%(11/52)。其中10例(90.9%)存在一支RCA,1例(9.1%)存在两支RCA;在CT影像中,10例患者存在RCA。术中使用无菌等长丝线测量结肠中动脉(middle colon artery,MCA)起始点距其左右分叉处的长度为2.33±0.87cm(0.00~3.90cm),CT血管三维重建下测量的长度为2.36±0.91cm(0.00~4.20cm),二者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348)。术中使用无菌等长丝线测量MCA和ICA起始点之间的长度为3.22±0.75cm(1.70~5.70cm),CT血管三维重建下测量的长度为3.36±0.72cm(2.05~5.83cm),二者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血管三维重建技术中所显示的肠系膜上、下血管及其分支之间的相对空间位置上与患者实际解剖基本一致,但当血管管径较细时,会出现血管重建失败的可能,从而对外科医生术中血管解剖造成误判。***血管三维重建技术对于显示动静脉之间的长度关系存在一定局限性,在肠系膜上、下动脉及其分支之间相对长度上,CT血管三维重建技术和腹腔镜手术中实际测量的长度也存在一定差异,但在本研究中,同一患者之间所测量的血管长度差异对手术过程中血管解剖的影响处在可控范围内,术前提前测量术中所需解剖的血管之间的长度关系可以为手术提供参考。3.本研究探讨了对每位接受结肠癌手术的患者进行血管解剖变化评估的重要性。术前CT血管三维重建技术可以提高对肠系膜上、下血管及其分支变异的认识,有助于减少结直肠癌根治术中的血管损伤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