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腹直肌
解剖学
耻骨上支
前方入路
摘要:
背景骨盆骨折常由高能量撞击引起,合并大出血的骨盆骨折病死率接近40%,现今骨盆骨折的发生率有所增加。手术是治疗骨盆髋臼骨折的首选治疗方法。治疗骨盆骨折的术式在骨科领域是热点、更是难点。一侧骨盆环骨折合并对侧前环损伤的骨折类型并不罕见,前方入路治疗此类骨折的策略多为选择前路切口联合骶髂螺钉或双切口联合治疗。较单切口而言,切口增加会增加手术时长和术中医源性损伤风险。目前关于采用单一开放切口处理此类损伤的研究较少。经典的腹直肌旁入路可以直视下切开复位四边形表面区域损伤,并能取得骨盆入口处的良好暴露,其安全性及有效性得到广泛认同。改良腹直肌旁切口在经典腹直肌旁入路基础上改进,但较前者相比,显露范围要更大,更强调重要结构的保护。目前此入路还未得到广泛推广。目的探讨单一改良腹直肌旁切口治疗骨盆后环损伤及对侧前环损伤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收集新鲜成人尸体标本3具(2男,1女),采用改良腹直肌旁切口入路自骨盆一侧解剖,暴露同侧骨盆前后环,并延伸至对侧骨盆前环,以此熟悉此入路的解剖结构。同时模拟术中操作,在治疗同侧骨盆后环损伤后显露对侧耻骨上支结构,进行解剖学观察并模拟处理对侧前环骨折,重点观察显露的解剖范围及对侧死亡冠、髂血管所在位置及走行,测量并记录相关数据,收集模拟手术照片。通过解剖研究及临床病例回顾评价此改良腹直肌旁切口治疗骨盆后环损伤及对侧前环损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结果同侧显露范围:向内侧可显露至腹中线旁如Retzius间隙、膀胱等结构,往后内侧显露可至S1椎体对侧缘,切口向头侧延伸可显露L5椎体,向真骨盆内可显露至S1孔,外侧显露同经典腹直肌旁入路。对侧显露范围:外侧可显露至对侧髂耻隆起,头侧可至对侧四方体前上方,深部可至闭孔外上1/2。采用改良腹直肌旁切口入路可在真骨盆缘对后环骨折进行复位和放置钢板,显露同侧骶髂关节,直视下处理骨折移位、解除受压神经血管。当解剖至对侧,可结扎对侧死亡冠后,并在对侧耻骨上支后方(髂耻隆起至耻骨联合区域)放置钢板固定对侧前环骨折。大体标本的切口总长度为7.84±0.18cm,对侧死亡冠与耻骨联合的距离平均为57.07±1.04mm,对侧髂耻隆起与耻骨联合距离平均为67.43±0.87 mm。可在处理对侧死亡冠后,将钢板固定在对侧耻骨上支后方固定骨折。11例患者切口长度为7.99±1.40cm手术时长为171.82±76.92min,术中出血为495.45±217.32ml,Matta影像学评价骨盆复位情况:优3例,良7例,一般1例,差0例,优良率为90.91%,末次随访Majeed评分系统:优6例,良2例,可1例,差2例,优良率72.73%。结论单一改良腹直肌旁切口治疗骨盆后环损伤及对侧前环损伤有显著的微创及视野优势。该入路安全、有效,是处理同侧前后环及对侧前环损伤的可行方法。此入路能单切口放置钢板处理切口侧前后环及对侧前环损伤,具有显著的微创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