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面神经
解剖
面神经颊支
腮腺导管
腮腺肿瘤
腮腺良性肿瘤
面神经解剖
顺行法
腮腺并发症
面神经损伤
摘要:
第一部分面神经颅外段的解剖学研究目的:面神经与腮腺组织关系密切,研究面神经解剖特点对腮腺肿瘤切除术中降低面神经的损伤至关重要。本研究目的是掌握面神经及各分支的解剖学特点,包括分支数目、再分支前长度、分支横径及大致走行规律,为临床应用提供可靠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5例(50侧)头颅标本作为研究对象,男性标本14例,女性标本11例。在对标本进行面神经的解剖后,观察并记录面神经分支的数目,采用游标卡尺测量面神经的横径,用湿丝线和直尺测量面神经再分支前的长度,然后对不同性别间面神经横径和再分支前长度的差异进行对比研究。根据腮腺导管的固定体表标志寻找上下颊支的位置,探讨两者位置关系,记录腮腺导管与上下颊支的距离、分布规律及潜在联系。整理数据后借助SPSS26.0软件系统,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面神经总干分型中,以上干和下干为主的两支型最为常见,上干分为颞支、颧支和上颊支。下干包括下颊支、下颌缘支和颈支的三分支类型,但是也存在下颌缘支和颈支共干的两面干,其中有4侧无下颊支。2.颞支和颧支位置固定,其分支数平均为(2.4±0.7)支、(2.2±0.8)支,横径平均为(1.2±0.1)mm、(1.9±0.1)mm,下颌缘支的分支数平均为(1.8±0.8)支,横径平均为(1.4±0.3)mm,颈支分支数平均有(1.3±0.5)支。3.通过对不同性别的面神总干及分支的横经与再分支前长度对比分析,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颊支分支类型有两颊支型和三颊支型,两颊支型包括一上一下颊支型和两条上颊支型。三支型包括两上一下颊支型和一上两下颊支型,其中两条上颊支和一条下颊支的类型最为常见。5.两颊支类型中,沿腮腺前缘上颊支和下颊支出现点到腮腺导管出现点的距离分别是(13.66±3.35)mm、(9.98±2.02)mm。三颊支类型中,第一上颊支与腮腺导管距离为(9.78±2.62)mm,第二上颊支与腮腺导管距离为(18.12±3.03)mm,下颊支距离腮腺导管为(10.78±2.96)mm。结论:1.面神经分支类型中,以颞支分支最多,颈支分支最少,面神经总干的横径最粗,颈支横颈最细,上颊支的再分支前长度最长,下颌缘支最短。2.不同性别的面神经总干及各分支的横经和再分支前长度均无明显差异。3.上下颊支与腮腺导管关系密切,沿腮腺前缘上下颊支出现点到腮腺导管的距离均约1cm,通过两者的位置关系,腮腺导管可以为临床手术提供良好的参照标准。第二部分面神经顺行解剖法在腮腺良性肿瘤的应用目的:面神经解剖是腮腺肿瘤切除术的关键步骤,本研究基于面神经的解剖学特点,采用从总干到分支的顺行解剖法,探讨此解剖方法在腮腺良性肿瘤手术中的安全性、有效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提高腮腺良性肿瘤的手术成功率和患者生活质量。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1年9月就诊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49例肿瘤位于腮腺浅叶且直径≤3cm的患者,患者均诊断为腮腺良性肿瘤。设计V型切口后,采用从面神经总干到分支的顺行法轻柔的解剖面神经,注意术中对耳大神经、腮腺导管进行保护,同时将肿物及腮腺周围0.5-1.0cm的正常组织一并切除,并依据组织缺损大小,选择附近的组织瓣修复缺损,在腮腺组织表面放置生物修复膜,以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术后通过客观及主观评价指标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观察。结果:1.患者均采用顺行解剖法顺利的切除病变组织及部分的腮腺组织,所有切口范围与长度未延伸,病理结果显示均为腮腺良性肿瘤。2.二例患者术后出现暂时性下唇歪斜的面瘫症状,面神经功能评分为Ⅱ级,指导患者服用调节营养神经药物,在6个月后对两位患者进行H-B面神经功能测定的再次评分,两位患者均恢复正常,其余患者面神经未损伤。3.49例患者均保留耳大神经,术后均出现暂时性耳周麻木,但三个月后恢复正常。4.所有患者术后跟踪观察6-12个月,观察期未见肿瘤复发。结论:沿着面神经总干的顺行解剖方法解剖标志清晰、路径顺畅、肿瘤切除彻底、术后面神经损伤低、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是腮腺肿瘤切除术中面神经解剖方式的良好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