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课程内容
结构化
知识中心课程
经验中心课程
社会中心课程
摘要:
课程内容结构化是发挥课程育人功能,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它不仅是教材编制的重要原则,也是实现核心素养目标的必然诉求。目前,课程内容结构化的基本理论研究不足,关于课程内容结构化的实践探索虽数量庞大,但整体质量不高,这与课程内容结构化的基本理论研究不足密切相关。开展系统的理论研究,以实现对课程内容结构化的理论提升与实践规范就十分迫切。因此,本研究遵循本体论、发生论、价值论、方法论的分析逻辑,尝试从课程内容结构化的本质内涵、历史脉络、价值意蕴、原则方法等层面着手构建课程内容结构化的理论体系,同时以知识中心、经验中心、社会中心三种课程取向为内在主线进行剖析,以厘清不同取向下课程内容的结构化方式,探索课程内容结构化的未来发展路向。
课程内容结构化的实质是从结构化的视角出发,将课程内容作为一个整体,关注课程内部诸要素之间的关系,并将这些关系以合理的方式呈现出来,使之发挥课程内容系统最大功效的一种课程内容组织方式。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课程内容结构化划分为不同类型。如以结构化的路径为依据可分为横向结构化和纵向结构化,根据结构化程度的不同可以划分为强结构化和弱结构化,按照课程内容来源的不同可以分为知识中心课程内容结构化、经验中心课程内容结构化和社会中心课程内容结构化。课程内容结构化具有整体性、秩序性以及一致性等特征。
回顾课程内容结构化的发展历程,课程内容结构化从单一的学科知识组织逐渐走向了知识、经验和社会的综合形式,其结构化范围不断扩大,结构化方式也趋于成熟完善,因而价值也随之拓展与深化。不同层面的课程内容结构化往往具有不同的目的与意义,这也明确了课程内容结构化的价值。对课程编制来说,课程内容结构化可以增强课程内容的联结,促进课程组织逻辑的平衡。于教师教学而言,课程内容结构化可以促使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精准把握。对学生发展而言,可以促进学生学科知识的掌握、个人经验的建构以及综合能力的迁移,最终促进其核心素养的形成。
知识中心课程内容结构化强调将课程内容组织为一系列有序的知识体系,它注重将课程内容按照主题、概念或学科领域进行组织和分类。由于学科知识本身具有逻辑,且学生的学习需要知识结构的整合,因而,知识中心课程内容是可以结构化而且必须要结构化的。其结构化主要以学科知识逻辑与儿童心理逻辑为依据,结构化方式主要包含螺旋式、范例式、层级式、分化贯通式。经验中心课程内容结构化侧重将课程内容组织为一系列实践经验的学习活动,课程内容通常围绕真实的情境或案例展开。经验中心课程本身具有跨学科性,并且学生在经验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有主动探寻知识关联的倾向。由此可知,经验中心课程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结构化而且必须要结构化的。其结构化主要遵循整合性、探究性原则,结构化方式有主题式和项目式。社会中心课程内容结构化侧重于将课程内容组织为一系列与社会现实和问题相关的学习任务和活动,课程内容结构化通常围绕着社会问题、挑战或议题的设定与建构展开。社会中心课程本身具有统整性,同时学生通过社会中心课程的学习是为了要实现个人的社会性建构,故而,社会中心课程内容在一定范围内是可以结构化而且必须要结构化的。其课程内容结构化遵循整合性、实践性的原则,结构化方式主要是以同心圆式和议题引领式为主。
当然,在进行课程内容结构化组织之时也要厘清结构化范围与限度。对知识中心课程内容的结构化设计要在保证结构化的基础上对课程内容设置一定的留白空间,让学生自由发挥,以达到最优的课程育人效果。由于活动课程是以学生兴趣为课程的起点,而且学生兴趣容易转变,因此经验中心课程内容的结构化形式不宜僵化,必须保留弹性设计。社会中心课程内容的结构化既要促进学科之间的统整,同时也要考虑到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以及社会问题本身的特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