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民国时期
小学数学
课程内容
发展变革
摘要:
我国小学数学教育源远流长,从六艺中的“数”到《九章算术》、《算学启蒙》等著作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运用,中国形成了独特的小学数学课程。民国时期的小学数学课程受到美国实用主义影响,外来实用主义与中国的经世致用哲学观点相互碰撞与融合,构建了具有文化融合的小学数学课程,呈现出独具特色的课程内容体系。当下新时期课程改革面临着课程内容知识量过大、课程内容编排紊乱等质疑。通古鉴今,为使新一轮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不断走向深入,对我国民国时期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发展进程进行系统总结不可或缺。对其改革历程从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两条主线展开全面系统的研究和梳理有助于了解小学数学课程内容改革的历史必然性,探索其随时代变革的特点,为新时期小学数学课程内容改革的选取与组织提供理论与实践借鉴。本文围绕三大问题:民国时期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历经了怎样的变革与发展?民国时期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演变有何阶段性特点?在理论与实践层面对我国当前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变革有何借鉴?运用文献法、历史研究法、个案研究法,从纵向教育史发展维度将民国时期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发展史依据民国时期社会背景、教育宗旨、学制等变革大事件及课程内容的变革特点,划分为注重识记与运算期(1912-1922年)、初涉几何与应用期(1922-1927年)、拓展统计与账簿期(1927-1937年)、四领域稳健发展期(1937-1949年)四个时期。选取各阶段颁布且实行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及代表性小学数学教科书,从横向的课程内容发展维度探究民国时期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在数与计量、图形与几何、统计与账簿、综合与实践四领域下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知识体系与知识量及教科书编排与呈现的发展历程,剖析民国时期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变革的特点,探析其发展演变对当下小学数学课程内容改革的启示。文章主要分为以下五部分:一、绪论。阐述研究的缘起、意义目的、相关的研究综述及概念界定等。并着眼民国时期特定的教育历史事件与学制改革,立足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发展,将民国时期划分为注重识记与运算期(1912-1922年)、初涉几何与应用期(1922-1927年)、拓展统计与账簿期(1927-1937年)、四领域稳健发展期(1937-1949年)四个时期。二、民国小学数学之课程标准及教科书。整理各时期颁布并实行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并从出版时间的顺序汇总民国时期编纂的初小与高小数学教科书,围绕教科书编写与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切合度及其受欢迎度,选取各时期的代表性教科书。三、民国小学数学课程内容之演变。从课程内容发展的视角,基于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知识领域、知识块、知识单元划分,剖析各时期颁布并实行的8部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中课程内容的选取(即知识体系与知识量)的变革,及探究各时期代表性教科书中课程内容的组织(即编排与呈现)的变革,从整体视角厘清民国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发展演变的路径。四、民国时期小学数学课程内容之变革特点。从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中课程内容的知识体系与知识量、教科书中课程内容的编排与呈现的视角,归整民国四时期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变革,从整体向特殊,剖析、厘清民国时期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发展具有如下表征:知识体系由线及面,多向扩展,趋向健全;传统知识保持不变,现代化知识增后保留;知识块编排以紧密螺旋式为主;知识系统的呈现由陈述性向过程性演变,文字阐述向图文结合演变等。五、民国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变革之启示。立足民国时期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变革特点,反思当前新课改的实施与深化,从理论与实践层面总结我国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变革的启示:知识体系应处理好一维和多维的关系,注重整体性与系统性;知识量应调整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注重继承性与融合性;知识量应协调好变化与不变的关系,注重适量性与差量性;编排方式应把握好直线与螺旋的关系,注重切实性与知识性;知识呈现应平衡好陈述式与推演式的关系,注重认知性与过程性;助读助教呈现应处理好生活化与数学化的关系,注重多样性与情境性;例习题呈现应调配好问题式与活动式的关系,注重操作性与研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