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IFT模式
幼儿体适能
课程内容
实验研究
摘要:
幼儿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启蒙,幼儿体育的发展为健康行为和运动习惯的养成提供了有力保障。幼儿体适能是幼儿运动的基础,对幼儿形成良好的运动意识,塑造良好品格具有深远恒久的意义。幼儿体适能课程内容对提升幼儿体质健康具有重要作用,科学有效的幼儿体适能课程内容成为学者和业界探寻的热点。基于此,本文将IFT模式的最新研究成果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有机结合,对5-6岁幼儿进行体适能课程内容设计,从而推动幼儿体适能课程内容广泛应用于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相关理论进行概括分析;采用访谈法对多家幼儿体适能馆的发展现状进行访谈,针对现状提出问题,并确定解决方案,为本研究提供现实条件;采用专家调查法对幼儿体适能馆访谈提纲、课程内容的设计原则、课程设计、课程内容的效果评价等进行反复征询,为研究幼儿体适能课程内容选取与实施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实验法对基础体能训练和体适能训练的男女幼儿进行身心健康状况比较分析,为课程内容设计的有效性进行进一步验证。研究结论如下:1.设计了5-6岁幼儿体适能课程总体内容与实施方案。课程总体内容包括稳定性、灵活性、身体姿态、平衡性、柔韧性、协调性、力量素质、耐力素质等8个教学项目,共64个教学动作;课程实施方案是将12周幼儿体适能课程划分四个阶段,各阶段课程为教学动作、运动负荷、教学形式的变换组合。2.干预前对照组与实验组男女幼儿的身体形态、身体素质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后对照组与实验组男女幼儿的身体形态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男幼儿坐位体前屈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女幼儿坐位体前屈存在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并且干预后实验组男女幼儿的身体体态优于对照组,身体素质的各项指标增长幅度高于对照组。3.实验组、对照组干预前后男女幼儿的身体形态均存在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其中实验组干预前后男女幼儿身体素质存在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的指标比对照组多,幼儿体适能训练干预效果显著。4.干预后实验组幼儿的课堂表现平均高于对照组,进行体适能训练的幼儿心理状态更好。基于IFT模式的5-6岁幼儿体适能训练可以有效促进身体形态、身体素质、心理状态的发展,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上检验了幼儿体适能课程内容设计的有效性,为普及幼儿体适能课程内容提供了参考,为我国幼儿体育课程体系的完善提供了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