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知识变革
高职院校
专业课程内容
技术知识
中间变量
摘要:
我国高职院校经历了以“高校扩招”建设为标志的“规模摸索期”、以“示范校”建设为标志的“质量定型期”、以“优质校”建设的“内涵形塑期”,如今正处于“双高计划”建设的“提质培优期”,并将学校高质量发展作为建设目标。为了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专业课程已然成为关键要素与重要抓手。诚然,随着智能化、数字化为核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工业4.0)悄然声息到来,“知识变革”已从“客观存在”到“主观认知”。以知识变革为视角看,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以及新标准不断出现,且数量“野蛮”增长、周期“迭代”重生、传播“速度”加快,不仅仅成为生产力革新的催化剂,同时也成为从业人员必须掌握的技术知识。客观上,对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内容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专业课程内容如何紧密地跟随知识变革的发展趋势,实现“岗”与“课”共生共长、协同发展便成为时代命题。
一般来说,“知识变革”产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以及新标准直接影响“专业课程内容”的选择、开发等,呈现出联动性、协同性与变革性的特征。已有研究局限于宏观视角,将两者的关系视为默认的事实,却忽视了从微观视角来看“知识变革”到“专业课程内容”过程中,关于“影响因素有哪些”“转化逻辑是什么”“如何进行影响”等问题尚未明晰。对此,本研究针对上述问题,通过“学理建构”和“实证分析”两部分开展讨论与分析。
在学理建构方面。研究预设从“知识变革”到“专业课程内容”转化过程中存在着一个“中间变量”,影响着专业课程内容建设效果。同时结合“知识变革视角下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内容”内涵为基础,从“知识变革”与“类型特征”两个一级维度、10个二级维度出发,整合、推衍形成了课程知识观、新技术应用能力、新技术知识掌握、知识的组织、数字化资源应用5个影响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内容建设的相关因素,作为研究的中间变量X(自变量)。为了检验中间变量(自变量)存在的合理性,研究确定了课程内容评价、课程内容反馈、课程未来发展作为课程评价Y(因变量)。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从“知识变革”到“专业课程内容”转化的理论框架,进而解决了专业课程内容“影响因素有哪些”的问题。
在理论框架下,本研究以“知识变革”与“专业课程内容”辩证关系为基础,分别论述了知识变革视角下专业课程的“生成逻辑”与“发展状态”。首先,以知识变革视角,深刻阐述了“知识变革”作用于“专业课程内容”呈现出“什么表征”“什么型态”“什么关系”,进而理清“知识变革”与“专业课程内容”的辩证关系;在此基础上,以“知识如何成为课程”的发展脉络为主线,系统分析了作为知识变革的工业革命以及技术知识生产的发展脉络,同时总结了知识变革的时代特点,即:数量增加、更迭频繁;学科细化、专业协作;迭代转化、多态融合;全球覆盖、立体变革,进而从逻辑关系层面上论述了从“知识变革”到“专业课程内容”的“转化逻辑是什么”,理顺了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内容生成的逻辑。同时,梳理了我国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内容脉络演变、特征旨向,以及专业课程内容的反思。
在实证分析方面。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本研究选取68所高职院校570名专业课教师作为问卷研究对象、14人作为访谈研究对象,采用定量研究(问卷调查)与质性研究(访谈调查)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搜集研究数据,并使用SPSS26.0和AMOS26.0统计软件进行结构方程模型的构建,进而验证了中间变量X(自变量)与课程评价Y(因变量)之间的关系,统计分析得出结论:(1)课程知识观显著的正向预测课程内容评价、课程内容反馈,而课程知识观对课程未来发展的预测作用不显著;(2)新技术应用能力对课程内容评价、课程内容反馈的预测作用显著,而新技术应用能力对课程未来发展的预测作用不显著;(3)新技术知识掌握对课程内容评价、课程内容反馈、课程未来发展具有正向的预测作用;(4)知识的组织显著的正向预测课程内容评价、课程内容反馈、课程未来发展;(5)数字化资源应用对课程内容反馈、对课程未来发展具有正向的预测作用,而数字化资源应用对课程内容评价的预测作用不显著,进而解决了“如何进行影响”的问题。同时,结合访谈发现:高职专业课程内容存在着“知识范式”依旧根深蒂固、“迭代变化”凸显能力短板、“技术训练”弱化隐性知识、“原子赋能”依然深根固柢、“企业评价”普遍存在缺失。
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以知识变革视角下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内容应然路径,具体包括:重塑专业课程知识观、提升教师课程内容开发能力、重构“技术知识”内容、数字化赋能课程内容转型以及构建类型化评价体系,更好地应对知识变革对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内容的冲击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