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雾水收集
大气水收集
结构化
润湿表面
雾流方向
多功能
摘要:
在21世纪,全球淡水资源正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受自然动植物雾收集行为的启发,研究人员设计出了大量基于润湿驱动的水收集材料,然而这类材料表面的微纳米结构极易被破坏,大大降低了材料的服役时间。不仅如此,在实际环境中,雾流方向的不确定性也向二维集雾器提出了挑战。并且当雾流出现时,常常伴随着风,如何将这一绿色能源合理利用是常常被忽略的问题。此外,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雾流出现的时长地点变得更加不可预测,那么如何实现低湿度下全天自动水收集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以上水收集困境,本文设计了不同的兼具宏观几何结构和仿生润湿梯度的水收集材料,期待其实现高效持久的水收集并且能够得以实际运用。主要工作内容如下:
(1)针对传统集雾材料微纳米结构破坏,导致集雾材料服役寿命短的问题,并受到Kirigami结构的启发,工作一制备了三种具有不同结构的雾收集材料。以锌片为基底,在迎雾面采用阳极氧化的方法生长了超亲水氧化锌纳米线,在另一侧喷涂超疏水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实现了水收集材料的制备。对三种不同的雾收集材料进行雾水收集测试,结果显示它们的雾收集效率分别约为3.04、3.17和3.54 g·h-1·cm-2,分别是原始等大锌片的1.57倍、1.63倍和1.82倍。为了测试该材料的实际应用潜力,对集水效果最好的样品3进行了耐久性和抗紫外辐照试验。实验结果表明,样品3的表面具有较好的耐久性和良好的抗紫外线性,具备实际应用的潜力。
(2)在实际雾水收集的过程中雾流方向出现变化时,会影响Janus类型的雾收集材料的收集效率。针对外界雾流方向大小不稳定的问题,受铁兰和仙人掌的启发,工作二中设计了三种不受雾流方向影响的不同分叉结构的圆筒状雾收集材料。采用碱氨刻蚀的办法对样品进行了简单的化学修饰,使尖端部分获得超亲水性其他部分获得超疏水性。其中样品3的集雾效率可达到改性后圆筒的2.26倍,效率约为0.9 g·h-1·cm-2。此外,样品3的集雾效率可达到未改性圆筒的12.17倍,并且在10个雾收集循环后样品仍能保持较高雾收集效率。这种雾收集材料不仅实现了对雾的有效捕获和收集,而且可以在不受雾流方向影响的情况下有效地持续收集雾水,使雾流最大程度上被充分利用,是解决干旱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的可行方案。
(3)由于雾水收集过程中风能常常被忽略,为实现绿色能源的充分利用,于是工作三制备了一种兼具集雾和发电的集雾器。这种装置不仅可以实现高效的雾水收集,同时还能够在集雾过程中将风能转变成电能。单个集雾器的收集效率约为0.49 g·h-1·cm-2,集雾总量能够达到等大面积正方形铝片的2.8倍。单个集雾器的发电电压可以达到0.84 V,并且在16秒内就可以充满一个1000μF的电容器。展现了集雾器优异的集雾能力及优良的发电及存储性能。
(4)受到温室效应的影响,雾出现的时间地点变得不可预测,这对雾收集造成了一些不利影响。然而大气中的淡水资源存储十分丰富且地理限制小,由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驱动的大气水收集更是研究的焦点。针对低湿度环境下全天水收集的需求,工作四选择使用掺杂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的双网络多孔凝胶作为承载吸附剂的基底,氯化锂改性的Al-Fum为吸附剂制备了一种大气水收集材料。不仅如此,我们还为凝胶设计了一种螺线形的结构增大其与湿润空气的接触面积并且延长与空气接触的时间,提升吸湿材料整体吸湿性能。实验结果表明这种水收集材料在40%RH下的吸附效率可以达到0.9 g·g-1,是普通凝胶吸湿效率的1.6倍。进一步设计了一种内部具有辐射冷却涂层的房屋状大气水收集装置并在户外进行了雾水收集测试,结果表明该装置可以实现全天不间断的大气水收集,具有实际应用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