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胶质瘤
结构化病理报告
系统开发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
免疫组化染色
摘要:
胶质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肿瘤之一,具有高侵袭性、浸润性生长和术后易复发等特点,在我国是仅次于胰腺癌和肺癌的5年病死率最高的肿瘤之一,年发病率为5~8/10万。2016年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第4版修订版首次将分子特征引入CNS肿瘤分类,为胶质瘤精准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更加可靠的证据,同时也增加了病理报告的复杂性。目前,绝大多数肿瘤病理报告仍然采用非结构化的叙述性报告格式。尽管叙述性报告具有行文流畅、灵活性好、方便病理医生详细描述病理特征等优点,但也容易出现用语不规范或数据遗漏等问题。病理报告结构、内容和风格在不同机构、不同病理医生之间的巨大差异,以及非结构化报告不易转换成结构化的、计算机可读的数据格式等问题,影响了病理数据的获取和利用。国外肿瘤结构化病理报告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已逐渐发展为具有标准化报告语言、结构化数据存储和自动编码的复杂病理报告,在欧美发达国家被广泛应用于常见肿瘤。标准化结构化的病理报告不仅可以提升报告录入效率和规范化程度,而且可以保证报告的准确性、完整性和一致性,结构化存储的数据也将有利于病理信息的沟通和交流。2021年最新发布的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第5版(WHO Classification of Tumors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5th Edition,WHO CNS5)将弥漫性胶质瘤分为成人型和儿童型,简化了成人型弥漫性胶质瘤分类,并首次将分子指标引入胶质瘤分级。WHO CNS5中,异柠檬酸脱氢酶(isocitrate dehydrogenase,IDH)基因突变型星形细胞肿瘤如果具有坏死或微血管增生等4级组织学特征,或发生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剂2A/B基因纯合缺失,将被诊断为星形细胞瘤IDH突变型WHO 4级。IDH野生型星形细胞肿瘤如果具有4级组织学特征,或发生端粒酶逆转录酶启动子突变、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扩增或第7号染色体获得伴第10号染色体缺失等三种分子改变中的一种或多种,将被诊断为胶质母细胞瘤IDH野生型WHO 4级。根据WHO CNS5对既往诊断的胶质瘤重新进行分类和分级,将有助于了解新分类对胶质瘤病理诊断的影响及临床指导意义。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和意义如下:1.根据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国际癌症报告合作组织CNS肿瘤病理报告数据集以及国内外相关诊疗规范等制定报告系统标准录入语言和自动生成规则,建立了胶质瘤结构化病理报告系统并应用于临床病理诊断实践。系统生成的报告具有标准化的格式和内容,可自动生成国际肿瘤学疾病分类编码和整合诊断结果,并直接进行结构化病理数据存储与管理,不仅提高了病理报告录入效率和规范化程度,而且可以促进肿瘤病理数据的获取和利用。2.比较叙述性和结构化报告中肿瘤部位、肿瘤大小、组织学分型、WHO分级和整合诊断等5个关键指标报告率,结构化病理报告中5个关键指标报告率均达到100%,包含5个关键指标的报告比例从叙述性报告的87.6%提高到了100.0%,结构化病理报告显著提高了报告的完整性和准确性。3.通过检索系统中的病理报告结果,补充检测WHO CNS5新增的4级分子分级指标。在29例较低级别IDH突变型星形细胞瘤中仅1例组织学3级发现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剂2A基因纯合缺失,20例较低级别IDH野生型胶质瘤中有3例组织学2级和6例组织学3级至少发生端粒酶逆转录酶启动子突变、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扩增或第7号染色体获得伴第10号染色体缺失中的一种改变,被分级为WHO 4级。整合组织形态学和分子特征,对119例成人型弥漫性胶质瘤进行整合诊断,诊断星形细胞瘤IDH突变型32例,少突胶质细胞瘤IDH突变和1p/19q缺失型29例,胶质母细胞瘤IDH野生型58例,并统计分析临床和病理特征,促进了新分类在临床诊疗实践中的应用。4.通过比较免疫组化染色和分子病理结果的一致性发现,IDH1 p.R132H免疫组化染色与IDH1分子检测结果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是分子检测的可靠替代方法;IDH突变型胶质瘤中,α地中海贫血伴智力低下综合征X-连锁基因和p53免疫组化染色诊断星形细胞瘤具有中度敏感性和高度特异性,在未进行分子检测时可作为1p/19q共缺失的替代检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