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刻意训练理论
数字口译
干预实验
学生译员
摘要:
数字口译一直是口译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近三十年来,数字口译相关的实证研究逐渐增多,关注焦点在于数字口译困难的性质和解决策略。然而,目前学界缺乏针对数字口译能力训练的历时性干预性研究来验证数字口译困难解方案的有效性。鉴于此,本研究考察了一学期的刻意数字口译练习如何提升学生译员的数字口译能力,旨在为学生译员的口译能力提升以及口译教学提供一套数字口译训练的参考方法。本实验招募了四川大学英语专业大三下学期刚刚开始口译学习的86名学生参与实验,最后完成实验的人数为70名。在实验期间,被试按自然教学班将分为两组,其中A组为实验组(完成数字口译训练);B组为对照组(完成视译训练)。所有实验对象均由同一名口译教师授课,实验周期为16周。A组每周进行三次数字口译训练,每次练习由三个部分组成:1)数字记忆(E-C/C-E各5个);2)纯数字口译(E-C/C-E各5个);3)含数字的句子交传(E-C/C-E各1段)。所有材料均配有音频及对应的文本材料。学习材料的发放时间为周一,收取时间为每周日,学生上交作业到指定邮箱,由作者和口译教师共同批阅。实验结束后,抽取第1周、第6周、第10周和第16周(后测)的数字口译表现作组内纵向对比分析;同时抽取第16周A组和B组的数字口译测试作组间对比。定量分析结果显示:1)A组数字口译期末测试各部分成绩显著高于第一次训练的表现(纯数字口译:p<0.05,r=0.31;E-C句子:p<0.001,r=0.45;C-E句子交传:p<0.001,r=0.68);2)A组在期末测试的纯数字、句子交传、句中数字正确率及总成绩均显著高于B组(纯数字口译:p<0.001;E-C句子交传:p<0.001;C-E句子交传:p<0.001;E-C句中数字正确率:p<0.001;C-E句中数字正确率:p<0.001);3)两组在期末测试中的纯数字口译成绩与E-C/C-E句子口译成绩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A组组内相关性显著强于B组(纯数字口译—E-C句子口译,A组:p<0.001,r(35)=0.621;B组:p=0.012,r(31)=0.409)。纯数字口译成绩—C-E句子口译成绩,A组:p<0.001,r(35)=0.522;B组:p>0.05,r(31)=0.231。E-C—C-E句子口译成绩,A组:p<0.001,r(35)=0.383;B组:p=0.032,r(31)=0.419)。实验第16周进行后测问卷调查、实验期间及期末分别了进行半结构化访谈作定性分析,后测问卷共有12个问题,意在了解所有被试的自测英、汉水平、数字口译练习时长等情况,半结构化访谈共有25个问题,受访者14名(来自A组),意在了解被试的口译练习方法、习惯、情绪、动机等。问卷分析结果显示:A组的口译、英语及汉语自测水平均略低于B组;A组口译练习时长显著高于B组。采访结果显示:大部分受访者的口译练习方法均相似,听力部分多采取泛听、影子跟读等方法,除课程要求外几乎不作额外笔记练习;在进行数字口译练习时情绪均难以保持稳定;阅读习惯、学习动机也多以满足考试需求为主。问卷分析及采访结果均显示:三个部分的练习对比,纯数字口译练习进步最大,数字记忆次之,句子口译最小。本实验所获定性分析结果以辅助定量分析为主,未采取专业的定性分析软件进行分析。综上,本研究旨在以刻意训练理论为指导来探索出一套有实效的数字口译训练方案。实验结果表明:A组实验前后数字口译成绩显著提升;A组在后测时的数字口译成绩显著优于B组;且相关性分析结果也显示实验组能更好地将纯数字口译能力迁移至句子口译。本研究是口译学界针对数字口译训练的第一次长期干预尝试,实验结果验证了数字口译刻意训练的有效性,为数字口译教学提供了一套具体可操作的数字口译训练方案,对于口译教学和刻意训练理论在口译中的应用潜力研究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