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交替传译
信息密度
笔记
语言选择
摘要:
如今的世界正处于不可逆的全球化进程中。在此过程中,中德两国之间的交流也愈发密切,两国对于中德语对同声传译和交替传译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大。笔记作为交替传译中的重要一环,对译员的记忆和产出都起着不可替代的辅助作用,而笔记的排版、语言选择等因素更是会直接影响到译员工作进展的顺利与否,因此,交传笔记也成为了学者们研究的主题之一。现有的很多口译教材和文献中都谈到了交替传译笔记的语言选择问题,有的推荐尽量使用源语记笔记,有的推荐尽量使用目的语记笔记,当然也不乏推荐两种语言混用的。同时,不少实证研究也以“交传笔记的语言选择”为研究对象,观察了译员在交替传译中笔记语言的选择并分析了造成他们选择的原因。根据前人的实证研究,被选语言的分类主要分为两类:被选语言在译员语言组合中的地位(母语或者外语)、被选语言在翻译任务中的性质(源语或者目的语)。结合现有的文献资料以及德语口译专业学生在课堂和练习中的亲身感受,本文拟从文本角度出发,探究“源语讲话的信息密度”对学生译员交传笔记语言选择的影响。本文旨在通过对学生译员进行德汉、汉德交传实验,分析实验数据,探究源语文本信息密度对学生译员交传笔记语言选择的影响,并结合Gile的精力分配模型以及问卷,试图回答促成被试者们选择的原因。本文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如下:1.在德汉双向交替传译中,源语文本信息密度的提高是否会对学生译员笔记的语言选择产生影响?2.若有产生影响,具体是什么样的影响?3.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本文共分为7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部分,指出了笔记对于交替传译的重要作用。第二部分是文章概况,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方法、研究的意义,并点明了本文的行文结构。第三部分是理论部分,在这部分中主要对交替传译、笔记的含义以及相关概念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和补充,此外还介绍了本文中最重要的两个理论:Gile的认知负荷模型和基于Larson“命题”理论的信息密度计算方式。第四部分是文献综述,在这部分中回顾了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五部分介绍了实验过程,包括实验设计、实验准备以及实验的正式实施情况。第六部分中对实验的数据以及两份问卷进行了分析。第七部分为结语,笔者对本文的发现做了回顾和总结,并反思了研究的不足之处。本文的主要目的并非就交传笔记的语言选择给出建议,而是仅仅作为一个描述性研究。笔者将通过交传实验,客观地反应出源语文本信息密度的升高是否会对学生译员交传笔记的语言选择产生影响、产生什么影响,并结合理论以及被试者们的实际情况,对产生影响的原因做出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