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跨国书写
中国女性
女性主义地理学
身体
空间
跨文化交际
身份认同
摘要:
在全球化进程加速、文化多元化发展的21世纪,流散作家的跨国书写成为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随着全球范围内人口流动加强,跨文化交际与跨种族融合成为大势所趋。此外,世界范围内持续高涨的女性主义运动使得女性地位不断提高。因此,21世纪的华裔流散中国女性作家用他们独特的女性经历与跨文化视角,书写了与上世纪流散文学完全不同的流散中国女性景观。在空间转向与女性主义思潮的双重影响下,女性主义地理学作为跨学科应运而生。女性主义地理学主要关注空间与性别,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其主要目标是揭露与消除由男性占支配地位的关系中的性别不平等现象。女性主义地理学家研究女性在社会空间与私人空间建构中的作用,以此来解构空间的传统性别特征。此外,女性主义地理学家将身体视为抵抗场所的观点,为文学和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切入点。关于流散文学的大部分研究都聚焦于后殖民理论和身份认同。本文创造性地引入女性主义地理学视角,聚焦流散女性作家跨国文本中的身体、空间和性别书写。郭小橹和李牧原是新世纪两位重要的华裔流散女性作家,致力于书写中国女性在陌生国度的爱情和生活。这两位作家有相似的成长经历和移民经历,创作的文学作品主题也十分接近。郭小橹的《恋人版中英词典》和李牧原的《中国故事》都讲述了中国女性在国外同西方男性的爱情故事。值得注意的是,两部小说发表于不同年代。《恋人版中英词典》创作于2007年,《中国故事》发表于2016年。本文从女性主义地理学视角比较分析这两部小说中的中国女性形象,旨在研究两位作家对传统跨国书写中广为存在的文化刻板印象的抵抗,并发掘新世纪跨国书写中流散中国女性形象的多样性。本文还结合历史和社会背景,以这两部小说为代表,进一步研究了2000年代和2010年代女性作家跨国书写之间差异产生的原因。本文认为,尽管两部小说都呈现了与上世纪东方主义式的跨国书写中完全不同的中国女性形象,它们在身体空间、地理空间和工作空间的书写上都体现出差异性。郭小橹和李牧原通过不同的身体书写表达对东方主义和男性中心主义的抵抗,两部小说地理空间中的性别权力关系以及中国女性在工作空间中的角色也有很大不同。尽管两部小说中中国女性都脱离了客体形象,并挣脱了东方主义想象的窠臼,本研究认为,李牧原的小说比郭小橹的小说更深入地表达了对男性霸权和西方话语霸权的全方位抵抗。本文认为,包括郭小橹在内的2000年代跨国作家在小说中创造的流散中国女性体现的是一种新生的主体性。这些女性角色在“被压迫者”和“反抗者”的形象之间来回切换,时而是男性中心主义和东方主义的受害者,时而又是对这些话语霸权进行反击的反抗者。而李牧原等2010年代跨国作家所呈现的女性形象在性爱、工作和跨文化交际等方方面面中都具有成熟的主体性,同时,她们能够在各个空间自由移动,并在不同文化之间自如穿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