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孤独症谱系障碍
儿童
母亲
数字仿生训练
摘要:
目的:本研究探讨海豚屋数字仿生训练系统疗法对孤独症儿童核心症状及母亲亲职压力和抑郁、焦虑水平的影响,与传统行为干预疗法进行比较,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1年10月在福建省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中心就诊的80例孤独症患儿及其母亲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前瞻性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孤独症儿童及其母亲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单一的应用行为分析法干预,实验组在应用行为分析法的基础上联合使用海豚屋数字仿生训练系统疗法进行干预。利用孤独症儿童行为量表(Autism Behavior Checklist,ABC)评分、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hildhood Autism Rating Scale,CARS)评分、社交反应量表(Social Responsiveness Scales,SRS)、父母亲职压力量表简表(Parenting Stress Index-Short Form,PSI-SF)、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对干预前和干预后ASD儿童的核心症状及母亲的亲职压力和抑郁、焦虑水平状况进行评估。结果:共有76名ASD儿童和母亲完成了研究(实验组38对,对照组38对),两组一般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患儿除SRS量表中社交知觉维度外其余量表及各维度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个疗程后,实验组和对照组患儿的行为、社交、语言等核心症状及母亲的亲职压力和抑郁、焦虑水平均较干预前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患儿的感觉、社交、语言水平及儿童行为ABC总分和儿童症状CARS总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儿知觉、沟通、动机、孤独症行为方式及社交反应SRS总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儿母亲的亲职愁苦、困难儿童及亲职压力PSI-SF总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儿母亲的SAS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在传统的应用行为分析法干预基础上,采用海豚屋数字仿生训练系统疗法能够改善孤独症儿童的语言、社交、行为等核心症状,在孤独症儿童的临床治疗上起到积极的效果,可作为早期康复手段。(2)海豚屋数字仿生训练系统疗法联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孤独症儿童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的常规康复训练,在缓解孤独症患儿母亲亲职压力和抑郁焦虑水平、降低不良心理应激反应方面与传统的方法比较效果更明显,值得在临床中应用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