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致谢
跨文化交际
中美博士学位论文
言语行为
摘要:
自20世纪以来,人类社会交往中的礼貌现象一直是语用学和社会语言学的热门话题。语言学研究者们对各种类型的言语行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以揭示不同文化背景下与言语行为相关的礼貌策略。致谢作为一种重要的言语行为类型,是学位论文里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学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利用致谢对他人提供的学术帮助及精神支持表达谢意,同时致谢部分也能体现作者的个人身份地位。然而,学位论文中的致谢并没有得到语言学家足够的重视,这可能是因为语言学家更关注言语行为的口头形式而忽略了书面形式。本论文选取中美几所知名高校的80篇博士论文,并从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典文学和美国文学这几个研究方向相关的博士生学位论文中提取致谢部分。作者自建致谢数据库,利用论文致谢语料库对中美博士论文致谢部分进行考察,从而最大程度控制相关变量。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论文比较了中美博士学位论文在被致谢对象、致谢语步结构、致谢表达方式和致谢主体等方面的异同,并从文化背景、交流方式和权力距离等方面探讨了这些异同的原因。通过研究,本论文解决以下问题:第一,中美博士学位论文致谢部分有何明显的异同?第二,造成这些异同的原因是什么?第三,致谢的研究对跨文化交际有何启示?研究发现,中美两国博士学位论文中的致谢部分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第一,致谢对象:中国博士生对于导师及学习生涯阶段的其他教师致谢最为频繁,而美国博士生对于朋友及学习生涯阶段的其他教师表达致谢最多。此外,致谢对象的称呼可以反映两国不同的权力距离,并体现其维护某人面子的行为。第二,致谢的语步结构:感谢语步在中美致谢文本中都是一个必备的步骤,而反思语步和宣告语步是可选择性的。与美国博士生相比,中国博士生更常用反思语步来回顾论文写作过程。第三,致谢表达方式:中国博士生的致谢语篇中,动词出现频率更高,而美国博士生的致谢语篇中,名词和形容词的出现频率更高。第四,致谢主语类型:中国博士生的致谢语篇中,无主语句出现频率最高,而美国博士生的致谢语篇中,非作者本人为主语的句子出现频率最高。本文从中美的文化背景、交流方式及权力距离这三个方面进行解释了以上所述语用策略及语言实现方面出现异同的原因,认为这些都不同程度的影响了中美博士生论文致谢行为的实施。本研究从语言特征、体裁结构和语用功能等方面分析了中美博士论文的致谢异同,并解释了其中的原因,可以填补以往致谢研究中的一些空白。对中美博士学位论文致谢的异同及原因的分析,有助于学生理解致谢的重要性,深入了解各自的文化差异,从而有效促进跨文化交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