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概念隐喻
语料库
文化维度
一带一路
跨文化交际
摘要:
莱考夫和约翰逊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从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是一种认知方式。“一带一路”自提出至今已经有十年的时间,现在正是“一带一路”发展的重要节点。美国作为发达国家的典型代表,其态度对于该倡议在发达国家间的推进具有重要影响。中美“一带一路”主流新闻报道中含有丰富的概念隐喻,从跨文化的角度对比分析中美主流媒体概念隐喻的使用情况,旨在从整体上把握中美新闻报道中概念隐喻使用的异同,从而能够进一步揭示中美新闻报道中存在这种差异性和相似性的原因。
本文以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两个主流新闻媒体对“一带一路”相关的报道作为研究语料,自建两个小型语料库,通过使用语料库工具Wmatrix 5.0对两国关于该倡议的新闻报道语料进行语义赋码,整理出与本文话题相关的主要语义域,从主要语义域中找出与经济话题直接相关的语义域作为目标域。借助MIPVU识别目标域共现中隐喻词语的使用情况,最后通过对源域的进一步范畴化归类出主要的概念隐喻。本文结合使用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对中美媒体有关该倡议报道中的语义域、源域和概念隐喻进行对比分析,从跨文化的角度出发,借助霍夫斯泰德的文化价值维度理论,分析中美媒体有关“一带一路”报道中概念隐喻的使用存在差异的文化因素。
研究发现:(1)中美两国报道中的主要语义域包括地名、交通、政府、一般行动和商业;(2)主要源域有社会行动、心理行为、旅行、生命和商业;(3)共有的概念隐喻主要有旅行隐喻、合作隐喻、难题隐喻、建筑隐喻以及战争隐喻等,艺术隐喻和食物隐喻是中国语料库中所特有的。通过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对中美报道中概念使用分析结果得出,概念隐喻使用差异反映出中国集体主义、高度不确定性规避和长期导向的特征,而美国则属于个人主义、低不确定性规避和短期导向的国家,这些价值观上的差异导致了新闻报道中概念隐喻的不同选择。本文从跨文化的角度出发,借助语料库工具,对中美主流媒体有关“一带一路”报道中概念隐喻的使用情况进行了系统的对比分析,帮助读者解读了中美文化差异,填补了目前跨文化隐喻研究领域的知识空白。另外,通过对比分析,有效地把握了中美新闻报道中概念隐喻使用的异同,了解到两国对于“一带一路”不同的态度,能够为我国主流媒体今后的调整提供灵感,从而更好地响应“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号召,进一步提升中国媒体的国际传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