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图式理论
译前准备
口译质量
纪录片《法国葡萄园的宝藏》
摘要:
在口译研究领域,优质的口译不仅依赖于译员的双语能力与现场应变能力,更有赖于充分的译前准备。译前准备是确保译员能够准确传达源语意义、话语风格、文化内涵及背景信息的关键环节,对口译质量的提升至关重要。然而,译前准备并非仅限于术语积累或背景知识的简单获取,还涵盖了复杂的认知加工与信息结构化处理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如何高效地储存与处理信息成为提升口译质量的关键。目前,针对这一认知过程具体机制与作用的深入研究相对匮乏。
心理学研究表明,图式理论通过激活已有知识结构、优化新信息的整合与应用,能够有效提升译者在认知加工和信息处理过程中的效率。根据图式理论,人类的认知依赖于大脑中积累的知识结构(即图式),图式在处理和整合新信息时发挥着关键作用。因此,本文将基于图式理论,尝试探讨其在提升口译质量中的影响和作用机制,并据此提出系统化的译前准备策略。
本研究以纪录片《法国葡萄园的宝藏》为语料,设计并实施了一项法译汉交替传译的模拟实验。实验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未接受图式理论指导的情况下进行译前准备和口译模拟,第二阶段在经过图式理论指导的译前准备后再次进行口译模拟。为确保实验的科学性,本研究在实验参与者与口译材料上保持一致,同时设置了一个月以上的时间间隔,以降低个体差异和记忆效应的干扰。此外,本研究尽可能控制了参与者的语言能力、背景知识水平以及译前准备时间等因素,以减少外部变量对结果的影响,尽力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而后,为全面评估口译质量,本研究在结合刘和平教授的口译质量评价标准的基础上,制定了适应本实验的评价体系。通过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分别在图式理论的语言、内容、形式三个维度记录两次口译的错误数量,形成折线图进行直观对比,并在后续的统计分析中使用T检验对数据进行显著性验证,评估了图式理论对译员表现的影响,分析了其在术语积累、背景知识掌握和文本逻辑连贯性方面的作用,为后续口译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数据支持。
研究发现,图式理论指导下的译前准备显著提高了译员在口译过程中的表现,译员在语言、内容、形式各个维度的错误率都显著下降。具体而言,图式理论通过多个认知机制发挥作用:图式的激活与匹配机制让译员能够快速识别和处理新信息,减少了认知负荷;图式的建构与整合机制帮助译员将新旧知识有机结合,提高了信息处理效率;预测与推理能力的增强使译员能够预判源语内容,提升翻译的连贯性和准确性。通过图式的分类化准备,译员在应对突发信息时表现得更加灵活,减少了卡顿和误译。最终,图式的动态更新机制不仅帮助译员应对当前任务,还为未来的口译任务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从而提升了长期学习效果和整体口译质量。
图式理论虽然有助于译者进行系统化和结构化的译前准备,但它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在应对新信息、跨文化交流、复杂领域和突发情况时,其效果可能不如预期。因此,译员在实践中需要保持灵活性,结合其他策略,以提高口译质量。
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模拟交替传译实验,验证了图式理论指导下的译前准备对提高口译质量的有效性,这一结果可以为口译实践中译前准备策略的制定提供一些建议。由于篇幅有限,本项研究并没有针对不同类型的图式在不同口译任务中的作用进行深度探讨,相信这个不足会随着未来研究的不断深入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