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教材
案例
文化呈现
内容分析
功能话语分析
摘要:
当前,国家形象塑造对软实力至关重要,尤其在竞争激烈的地缘政治环境中。中国崛起于国际舞台,经济实力、技术创新和文化复兴助其赢得关注。然而,现有研究受到西方政治观点影响,呼吁客观理解中国形象。教科书作为国家形象传播媒介,在塑造国际形象中起重要作用,特别是在跨文化交际领域。然而,现有研究偏重宏观分析,缺乏对具体语言形式和话语构成的深入研究。
本研究以七本西方跨文化交际教材中的跨文化案例为研究对象,以Moran的文化内容维度为分析框架,借助Nvivo12plus质性分析工具从七本教材中筛选出跨文化案例并对其中的内容进行编码,旨在探究其呈现的文化内容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功能话语分析,进一步探究话语背后的文化呈现方式,揭示语言策略中的国家形象构建。
通过对七本教材中的290个案例进行内容分析,发现跨文化交际教材对中国文化的呈现主要涉及五个主要类别:文化产品、实践、观念、个体与社群以及地域。与一般外语教材相比,跨文化交际教材在文化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上有所进步,超越了传统的文化符号,呈现了更广泛多元的内容。时间维度上,内容从历史传统延伸至当代议题。
通过功能话语分析,发现文化呈现聚焦于探讨其背后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然而,跨文化案例在这些文化内容的呈现方式,即话语策略上仍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本质化语言的使用、无差异的决定性说法以及脱离语境的笼统概括。这将导致对中国文化的简化成见,将其视为静态、同质化的,且仅由儒家思想等古老传统定义。为了提高对中国的真实描述,跨文化交际教材的编写者需要更准确地描绘中国的复杂性,避免过度简化,使中国的现实能够在全球的异质化环境中合法地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