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面神经
膝状神经节
血管瘤
神经鞘瘤
面神经麻痹
摘要:
目的分别探讨面神经膝状神经节血管瘤和神经鞘瘤的临床特征、鉴别诊断及治疗和预后,为面神经膝状神经节肿瘤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20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13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面神经膝状神经节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膝状神经节血管瘤7例,神经鞘瘤6例;男8例,女5例;年龄20~65岁,平均年龄40岁;病程3~118个月,平均52个月。所有患者术前均具有颞骨高分辨率CT(HRCT)及动态增强MRI检查,手术具有详细的方案,且术后至少随访1年。结果颞骨HRCT显示,膝状神经节血管瘤具有特征性的蜂窝状骨质改变(4/7),6/6的神经鞘瘤和3/7的血管瘤表现为膨胀性骨质改变。在动态增强MRI上,膝状神经节血管瘤(7/7)表现为特征性的"点到面"强化方式,神经鞘瘤(6/6)表现为特征性的"面到面"强化方式。对于术前面神经功能HB分级Ⅱ~Ⅳ级的5例血管瘤患者,采用耳内镜下经耳道径路手术,面神经解剖完整保留,术后1年面神经功能较术前均有改善(HB分级Ⅰ级2例,Ⅱ级2例,Ⅲ级1例)。2例术前面神经功能HB分级Ⅴ~Ⅵ级的患者,面神经与肿瘤不可分,采用肿瘤切除后一期面神经功能重建,术后1年面神经功能均恢复至HB分级Ⅳ级。6例神经鞘瘤患者手术时面神经功能均大于或等于HB分级Ⅲ级,根据术前听力,肿瘤累及范围、面神经麻痹时程采用颅中窝径路手术3例、迷路径路手术1例、耳内镜下经耳道径路手术1例、乳突径路手术1例,其中2例患者因术前完全性面神经麻痹3年以上,肿瘤全切后未行面神经功能重建,术后1年面神经功能无改善,3例在肿瘤全切除后行一期面神经重建,术后1年的面神经功能HB分级Ⅲ级1例、Ⅳ级2例,1例(术前HB分级Ⅲ级)因肿瘤侵犯迷路段,且听力正常,为不影响听力,行肿瘤部分切除和面神经减压,术后1年面神经功能恢复至HB分级Ⅱ级。结论颞骨HRCT联合动态增强MRI可帮助膝状神经节血管瘤和神经鞘瘤的鉴别诊断,为术前临床决策提供参考。根据患者的听力情况、肿瘤累及范围等选择合适的手术径路极其必要。对于膝状神经节血管瘤,早期手术可提高面神经解剖完整率,从而提高术后面神经功能,而耳内镜下经耳道径路具有微创、美观等特点,是值得考虑的方案之一。对于神经鞘瘤,在肿瘤完全切除的同时,因不可避免引起面神经解剖完整性的中断,建议一期行面神经功能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