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脓毒症
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
生物标记
诊断
鉴别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儿童
摘要:
目的探讨早期鉴别诊断脓毒症与川崎病的生物标志物。方法选择2017年1月1日至2018年2月28日,于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出院时确诊为脓毒症及川崎病的患儿为研究对象,并分别纳入脓毒症组(n=286)和川崎病组(n=326)。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对2组患儿的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NC)、C反应蛋白(CRP)、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蛋白(Hb),红细胞沉降率(ESR)、降钙素原(PC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转移酶(ALT)、乳酸脱氢酶(LDH)、白蛋白、血尿素氮(BUN)、血清肌酐(SCr)、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物(FDP)、国际正常化比率(INR)、肌钙蛋白I(cTnI)、肌红蛋白(Mb)、N端脑钠肽(NTBNP)、纤维蛋白原(Fg),动脉血氧分压(PaO2)、吸入氧气分数(FiO_(2))、Na^(+)、K^(+)、Ca^(2+)、Cl^(-)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或连续性校正χ2检验对2组患儿病死率、冠状动脉扩张发生率等进行统计学分析。2组患儿的性别构成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的要求。结果①脓毒症组患儿年龄小于川崎病组,入院前发热时间短于川崎病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脓毒症组患儿PCT水平高于川崎病组,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ANC和ESR水平低于川崎病组,2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脓毒症组患儿PCT值>0.5 ng/mL及PCT值>2 ng/mL者占比,均高于川崎病组,而CRP水平>30 mg/L、ESR>40 mm/h者占比,均低于川崎病组,2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脓毒症组患儿的MPV、AST、LDH、BUN、SCr、Cl^(-)、DD、FDP、cTnI、Mb水平,均高于川崎病组,而Hb、PLT、ALT、Fg水平,均低于川崎病组,并且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2组患儿呼吸系统功能损伤、循环系统功能损伤、消化系统功能损伤、泌尿系统功能损伤、凝血功能异常、血电解质异常、贫血及血小板增多者所占比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脓毒症组与川崎病组住院期间患儿死亡率分别为5.2%(15例)与0,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527,P<0.001)。结论儿童脓毒症和川崎病在早期难以鉴别,易被误诊和漏诊。二者虽然很多实验室检查结果类似,但亦有部分实验室结果存在差异。脓毒症患儿的脏器损伤更严重、预后更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