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子宫肌瘤
鉴别诊断
超声造影
定量分析
摘要:
目的:通过研究不同类型子宫肌瘤的超声造影特征和定量参数,探讨超声造影在不同类型子宫肌瘤中的鉴别诊断价值,为临床手术方式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收集2021年6月~2023年3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超声科接受妇科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的96例子宫肿瘤患者114枚病灶资料,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并均有病理结果,良性病灶101枚(研究组),其中普通型平滑肌瘤56枚,特殊类型和肌瘤变性45枚,恶性病灶13枚(对照组),比较各组结节的超声造影定量参数,包括AT(到达时间)、TTP(达峰时间)、PI(峰值强度)、AUC(曲线下面积),探讨不同类型子宫肌瘤的超声造影特征。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96例子宫肿瘤患者,114枚病灶,其中良性病灶101枚(研究组),包括普通型平滑肌瘤56枚,特殊类型和变性肌瘤45枚(静脉内平滑肌瘤病9枚,富于细胞性平滑肌瘤7枚,上皮样平滑肌瘤1枚,延胡索酸水合酶缺陷型平滑肌瘤1枚,子宫肌瘤伴透明变性8枚,子宫肌瘤伴水肿变性12枚,子宫肌瘤伴红色变性5枚,子宫肌瘤伴黏液样变性2枚),恶性病灶13例(对照组),包括上皮样平滑肌肉瘤9枚,子宫内膜间质肉瘤4枚。(2)不同病理类型的子宫肌瘤在超声造影上多具有典型的表现,普通型平滑肌瘤外周假包膜呈环状增强,分支血管由外向内进入瘤体,随后整个瘤体均匀增强,廓清时瘤体内部先消退,而包膜相对较慢呈较高回声,使瘤体边界更清晰。特殊类型平滑肌瘤如静脉内平滑肌瘤病超声造影多表现为肌瘤周围血管壁呈纤细条状高增强,肌瘤内部低增强及向心性增强,结合子宫旁的实性低回声团块与肌瘤相连,或沿子宫静脉分布的串珠状结节,可协助诊断。富于细胞性平滑肌瘤彩色多普勒超声示肌瘤内通常血流信号丰富,超声造影多表现为均匀性高或等增强,有明显的包膜感。子宫肌瘤伴水肿变性多表现为不均匀性高增强,肌瘤内可见多发蜂窝状或筛孔样囊性小暗区。子宫肌瘤伴透明变性多表现为不均匀性等增强,局部可见液化坏死区无造影剂充填。子宫肌瘤伴红色变性超声造影表现为内部无增强,周边环状均匀性增强,结合患者妊娠史可协助诊断。子宫肌瘤伴黏液样变性、上皮样平滑肌瘤、延胡索酸水合酶缺陷型平滑肌瘤病例数量较少,超声造影表现虽各有特点,但尚不具有代表性,后续有待扩充样本量进一步研究。恶性病灶如上皮样平滑肌肉瘤多伴有坏死,超声造影表现为不均匀性高增强,增强模式均为向心性增强,增强时间均为早增强,彩色多普勒超声示肿瘤内血流信号杂乱不规则。子宫内膜间质肉瘤为不均匀性高增强,增强时间为早增强,增强模式为向心性增强或环状增强,内部常发生囊性变。(3)超声造影定量分析结果显示,恶性病灶AT为15.64(12.81,16.97),TTP为21.51(18.03,23.48),PI为-34.32(-37.91,-30.06),AUC为3168.93(2847.87,3738.45);普通型平滑肌瘤组AT为18.32(13.50,20.48),TTP为25.90(21.19,32.55),PI为-39.05(-44.01,-35.75),AUC为1868.68(1189.01,2442.10);特殊类型和变性肌瘤AT为18.00(16.20,22.29),TTP为29.76(24.33,38.08),PI为-43.91(-51.56,-41.95),AUC为1504.03(1061.02,2403.74),恶性病灶与普通型平滑肌瘤组、特殊类型和变性肌瘤组造影参数AT、TTP、PI、AU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恶性病灶对于普通型平滑肌瘤组、特殊类型和变性肌瘤等良性病灶造影剂到达时间早,达峰时间短,峰值强度高,上升支斜率更陡,呈快进快出型。结论:(1)不同类型的子宫肌瘤具有典型的超声造影表现,超声造影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获得更客观的结果。(2)子宫肿瘤良恶性之间的超声造影表现及TIC曲线明显不同,良性病灶除小肌瘤外,剩余肌瘤增强时均有明显的包膜感,而恶性病灶增强时无明显包膜感,与肌层分界不清。恶性病灶对于普通型平滑肌瘤组、特殊类型和变性肌瘤等良性病灶造影剂到达时间早,达峰时间短,峰值强度高,上升支斜率更陡,呈快进快出型,有助于临床医师进行术前决策。(3)特殊类型和变性肌瘤部分样本量较少,超声造影表现虽各有特点,但尚不具有代表性,后续有待扩充样本量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