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护理人员
自我效能
创伤后应激障碍
疲劳
中介效应
摘要:
目的由于工作性质特殊,护理人员经常值夜班,工作压力大,工作环境风险相对较高,这可能导致护士不佳的身心健康状况。而传染病疫情爆发后,医院传染病患者数量激增,增加了护理人员的健康风险,可能加重护士的创伤后应激障碍以及疲劳状况。因此本研究将描述济南市三级甲等医院护理人员创伤后应激障碍与疲劳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自我效能在创伤后应激障碍与疲劳关联间的中介效应。本研究为缓解济南市三级甲等医院护理工作人员的创伤后应激功能障碍与疲劳状况,识别高风险人群,实施针对性的健康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材料与方法2023年1月,本研究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采用典型抽样法抽取济南市6家收治新冠患者的三级甲等医院及其收治新冠患者的科室,而后对每个科室护士整群抽样调查。本研究最终调查900名三甲医院护士,回收有效问卷785份,问卷有效率为87.2%。其中本研究仅纳入703名未经历非新冠创伤事件的护理人员,调查内容包括人口统计学特征、健康行为、健康状况、职业状况、新冠相关因素、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创伤后应激障碍量表、疲劳量表。本研究采用Cronbach’sα系数以及因子分析结果描述量表的信效度。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t检验比较创伤后应激障碍与疲劳得分在不同特征人群的差异,Pearson相关分析分析连续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应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创伤后应激障碍与疲劳的影响因素,并验证自我效能在创伤后应激障碍与疲劳两者关联间的中介效应。结果(1)本研究中三个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均大于0.800,且各量表的比较拟合指数、Tacker-Lewis指数、近似误差平方根、标准化残差均方根等指标效果尚可,表示在此次调查中可以使用量表测量创伤后应激障碍、自我效能感以及疲劳状况。在三甲医院护士中,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平均得分为31.68±13.24分(总分为70分),疲劳量表平均得分为8.66±3.52分(总分为14分)。其中生理疲劳平均得分为5.91±2.32分(总分为8分),心理疲劳平均得分为2.76±1.72分(总分为6分)。(2)在本研究中,女性(31.96±13.14分)、本科学历(32.22±13.09分)、月收入5,001-10,000元(33.08±13.80分)、每周有两次以上夜班(33.94±13.26分)、从不锻炼(35.13±13.77分)、患两种以上疾病(38.70±14.25分)的护士创伤后应激障碍得分更高;本科学历(8.86±3.42分)、已婚(8.90±3.46分)、从业6-10年(9.27±3.06分)、每周工作时间在40小时以上(9.61±3.00分)、从不锻炼(9.56±3.13分)、患两种以上疾病(9.97±3.27分)的护士疲劳平均得分更高。(3)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相对参照组而言,锻炼频率低(β=4.56)、疾病数量多(β=4.31)、自评新冠症状严重(β=8.12)、返岗时间更长(β=0.17)、经历新冠相关创伤事件更多(β=9.84)、遭遇患者或家属口头威胁/攻击(β=4.06)、有较严重的新冠后遗症(β=8.90)、带病工作(β=4.60)的三甲医院护士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更加严重(均P<0.05),而收入更高(β=-2.01)、健康状况好(β=-13.51)、对医院心理干预措施满意度高(β=-5.94)的护士有更轻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均P<0.05)。(4)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疲劳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相对参照组而言,每周工作时间更长(β=0.86)、体育锻炼频率低(β=1.50)、自评新冠症状严重(β=2.32)、经历新冠相关创伤事件更多(β=3.06)、在工作中感染(β=0.56)、遭遇患者或家属口头威胁/攻击(β=1.46)、有较重后遗症(β=1.69)的三甲医院护士疲劳症状更加严重,而健康状况好的护士有更轻的疲劳症状(β=-3.15,均P<0.05)。(5)在调整性别、年龄、学历、月收入、婚姻状况等混杂因素后,创伤后应激障碍对疲劳的预测作用显著(β=0.15;P<0.001),创伤后应激障碍对自我效能的预测作用显著(β=-0.10;P<0.001);调整自我效能后,创伤后应激障碍与自我效能感对疲劳的预测作用均显著,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预测作用减弱(β=0.13;P<0.001),显示自我效能在创伤后应激障碍对疲劳的影响中存在部分中介效应,其中部分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12.7%。此外,自我效能在创伤后应激障碍对生理疲劳(部分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1.0%)与心理疲劳(部分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8.3%)的影响中均存在部分中介效应。结论(1)护士的创伤后应激障碍与疲劳状况相对其他省市护士较差,针对本研究发现的创伤后应激障碍与疲劳的高危人群,应重点关注,及时干预相关危险因素,最大程度满足护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