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日记法
急性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
Delphi法
ICU患者
摘要:
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是危急重症患者住院治疗、监护和护理的重要场所。ICU患者处在封闭式环境、各种仪器报警声的包围之中、患者疾病病情及管路迫使其活动受限、气管插管机械通气致患者沟通障碍、吸痰等侵入性操作给患者带来异常的刺激,因此,ICU患者在ICU的治疗经历可视为一种创伤体验,使ICU患者发生急性应激障碍(Acute Stress Disorder,ASD),如不及时干预,进一步可能会发展为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研究表明,ICU病人是ASD及PTSD的高发人群,ICU患者ASD发病率高于一般住院患者,创伤后1周和1-2周患病率分别为24.0%-24.6%和11.7%-40.6%,并且ICU病人PTSD的发生率约为5%-63%。同时,研究也显示ASD对PTSD有着预测作用。澳大利亚成人急性应激障碍治疗指南推荐,认知行为治疗(CBT)是治疗ASD最有效的干预方法,而日记法属于CBT治疗方式中的一种,其原理与CBT作用原理一致。但关于日记法护理干预体系内容的构建以及日记法用于ICU患者急性应激障碍(ASD)干预方面的效果研究鲜有报道。
目的:
采用德尔菲专家函询法(Delphi法),构建适合我国重症病人的ICU日记法干预指标体系,初步探讨ICU急性应激障碍(ASD)患者日记法早期护理干预体系的构建,通过实证研究验证日记法在ICU病人急性应激障碍(ASD)的早期护理干预效果,以期为临床ICU护理管理和预防ICU病人ASD乃至PTSD进行多元化护理方式实践与深入研究提供借鉴依据。
方法:
***专家函询研究:通过文献查阅、临床实地调研,以PDCA循环和系统论为理论基础,结合Nielsen和Roulin的ICU日记法及其内涵结构主体框架,经研究小组成员集体讨论形成ICU患者急性应激障碍(ASD)日记法干预指标体系初稿,采用Delphi法进行两轮专家函询,构建ICU患者急性应激障碍(ASD)日记法干预指标体系。
2.随机对照研究:筛选入组53例年龄≥18岁者、ICU停留时间≥48h、意识清楚同意参加研究、ICU治疗转归为生存者、斯坦福急性应激反应问卷(SASRQ)≥40分且可以配合完成本研究随访工作的ICU急性应激障碍(AS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干预组(ICU日记法组)27人,对照组(常规护理+健康宣教组)26人。干预组接受连续1月的ICU日记法干预(1次/日),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健康宣教。在干预前、干预后(第3天)、干预后(第7天)和干预后(第21天),采用斯坦福急性应激反应问卷(SASRQ)对两组研究对象重复进行调查,研究日记法在ICU病人急性应激障碍(ASD)中的早期护理干预效果。采用Excel 2010和SPSS 23.0对数据进行汇总统计分析。统计指标主要包括:专家的积极系数、权威系数、协调系数等,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士标准差(±),计数资料采用频数、百分比(%)描述;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X2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等。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本研究根据专家入选标准最终选取21名专家,分别来自北京市、上海市、江苏省、重庆市、四川省等10个省市;年龄(56.00±16.44)岁;工作年限(34.50±10.13)年;涉及专业领域包括重症护理、创伤急救、专科护理、护理教育、心理护理;两轮专家函询分别发放问卷21份、20份,回收问卷20份、19份,积极系数分别为95.24%、95.00%,提出意见专家人数分别为11名(55.00%)、8名(42.11%);两轮专家函询权威系数分别为0.885、0.900,均>0.7;第一轮函询结果Kendall′s W为0.354,第二轮函询结果Kendall′s W为0.414,均P<0.05。最终确定的指标变异系数最小为0.045,最大为0.204,均<0.25;经过两轮专家函询,第一轮有11名专家提出指导性意见和建议72条,第二轮有8名专家提出意见28条,根据专家意见,经研究小组集体评议、讨论、整合和修改内容,最终形成的ICU患者急性应激障碍日记法干预指标体系包含6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和67个三级指标。
2.对干预前(第0天)、干预后(第3天)、干预后(第7天)和干预后(第21天)数据进行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组别的斯坦福急性应激障碍量表(SASRQ)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F=16.903,P<0.001,ηP2=0.253);不同时间的SASRQ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F=146.931,P<0.001,ηP2=0.746);时间[干预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