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氟脱氧葡萄糖F18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胃
淋巴瘤
大B细胞
弥漫性
黏膜相关淋巴样组织淋巴瘤
摘要:
目的探讨^(18)F-氟脱氧葡萄糖(FDG)PET/CT在常见原发性胃淋巴瘤(PGL)[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和黏膜相关淋巴样组织(MALT)淋巴瘤]组织病理学分型鉴别诊断和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22年3月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行^(18)F-FDG PET/CT检查的83例PGL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资料, 其中男性39例、女性44例, 年龄范围为13~78岁, 中位年龄为56(48, 66)岁。根据组织病理学类型将患者分为DLBCL (46例)和MALT淋巴瘤(37例), 比较2种类型PGL患者的临床特征[性别、年龄、Lugano分期、B症状、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国际预后指数(IPI)、细胞增殖核抗原Ki-67(简称Ki-67)水平]、影像特征(胃壁厚度、胃壁增厚类型、病变部位、胃壁形态、胃外浸润)、代谢参数[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病灶糖酵解总量(TLG)、肿瘤代谢体积(MTV)]间的差异。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Q1, Q3)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U检验。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代谢参数和胃壁厚度对鉴别DLBCL与MALT淋巴瘤的价值, 对各代谢参数判断疾病进展的最佳临界值进行分类;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 组间差异评估采用Log-rank法, 对可能影响无进展生存(PFS)期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 DLBCL较MALT淋巴瘤更易发生胃周浸润、胃腔肿块、胃窦受累、多部位受累和胃壁弥漫性增厚, 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58.7%对21.6%、21.7%对2.7%、71.7%对35.1%、54.3%对32.4%、43.5%对27.0%, χ^(2)= 3.99~11.56, 均P<0.05);DLBCL患者的胃壁厚度、TLG、SUVmax显著高于MALT淋巴瘤患者[20.5(13.0, 32.3)mm对12.0(10.0, 16.5)mm、603.2(138.8, 1 971.0)g对69.9(22.3, 208.3)g、23.4±11.5对6.6±3.9],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72、-4.24, t=-9.30, 均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 SUVmax、TLG、胃壁厚度对鉴别MALT淋巴瘤与DLBCL诊断效能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UC=0.915、0.772、0.738, 均P<0.05), 当SUVmax=11.95为临界值时, 灵敏度为80.4%, 特异度为91.9%。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 DLBCL患者的胃壁厚度、SUVmax、TLG、MTV与PFS率相关,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98~12.71, 均P<0.01);MALT淋巴瘤患者的年龄、Lugano分期、IPI、Ki-67、胃壁弥漫性增厚与PFS率相关,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31~15.11, 均P<0.05)。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胃壁厚度、SUVmax、TLG、MTV为DLBCL患者PFS期的危险因素(HR=5.749~8.768, 均P<0.05);胃壁增厚类型为MALT淋巴瘤患者PFS期的危险因素(HR=8.683, P=0.022)。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SUVmax为DLBCL患者PFS期的独立危险因素(HR=9.317, P=0.047)。结论 DLBCL和MALT淋巴瘤的^(18)F-FDG PET/CT显像有一定特征性, ^(18)F-FDG PET/CT代谢参数既可以鉴别DLBCL与MALT淋巴瘤, 同时也可以预测DLBCL患者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