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创伤后应激障碍
杏仁核
锥体神经元
突触传递
单细胞
摘要: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是一种由重度应激事件引起的精神疾病,常伴有抑郁和焦虑障碍等症状。大量研究表明,单次延长应激(Single prolonged stress,SPS)或足底电击应激(Footshock stress,FS)能显著诱导大鼠产生PTSD样行为,并被广泛应用于大鼠PTSD发病机制的研究。但小鼠作为最常用的模式动物,上述应激模型能否有效诱发小鼠PTSD样行为仍不明确。为此,本课题首先利用多种急性应激模型对小鼠进行PTSD造模,通过旷场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检测造模结束7天或14天后小鼠的焦虑样行为,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海马BDNF表达,以此对PTSD造模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SPS对小鼠焦虑样行为无明显影响,而电流强度为0.3m A或0.5m A的FS仅在造模结束后7天对小鼠焦虑样行为产生轻微影响,14天后即完全恢复到正常水平。相反,0.5m A连续2天FS小鼠在造模结束后7天和14天均表现出明显的焦虑样行为。进一步研究发现,上述FS组小鼠海马BDNF蛋白表达及m RNA转录水平均显著降低,提示0.5m A连续2天FS能有效诱发小鼠产生PTSD样行为。我们后续利用该模型对FS诱导的PTSD潜在的神经机制进行了初步探究。结果显示,FS显著增强了杏仁核内投射至腹侧海马(BLA→v HPC)神经元的微小兴奋性突触后电流(m EPSC)的频率,而对m EPSC幅度无明显影响,提示BLA→v HPC神经元突触前谷氨酸释放增加。相反,FS对投射至伏隔核(BLA→NAc)神经元m EPSC幅度和频率均无显著影响。在此基础上,我们建立了一种杏仁核单个神经元捕获技术,并成功捕获了上述两群特定投射类群的单个神经元,并基于SMART-Seq2技术建立了单细胞c DNA文库,通过q PCR检测参与调控神经递质释放的代谢型谷氨酸受体5(m Glu R5)表达变化,结果显示m Glu R5 m RNA表达水平在上述两群神经元中均无差异。综上所述,我们成功建立了有效的小鼠PTSD模型,并基于该模型从杏仁核神经元微环路层面初步探讨了FS对杏仁核不同投射类群神经元电生理功能的影响,为明晰PTSD发病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