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创伤后应激障碍
多巴胺
D3受体
氯胺酮
异构体
大麻二酚
摘要: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是一种在接触异常严重创伤后延迟出现并长期存在的精神障碍。PTSD患者常表现出严重的对创伤性线索的高回避、高警觉、高闪回等症状。PTSD与抑郁、焦虑、药物成瘾等诸多精神疾病的共病率可高达50%,使其成为一种重大精神类疾患,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PTSD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只有5-羟色胺重摄取抑制剂类的抗抑郁药舍曲林和帕罗西汀两种,但也存在针对性差、作用谱窄、有效率不高、不良反应严重等问题,所以亟待发现PTSD发病的新的可能机制和潜在治疗靶点,为有效抗PTSD药物的研发提供新的线索。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脑内神经递质/调质的紊乱是造成PTSD发病的物质基础。其中多巴胺(dopamine,DA)系统和谷氨酸(glutamic acid,Glu)系统的过度激活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最新的研究提示内源性大麻素系统因为参与了应激、情绪及学习记忆的调控也可能在PTSD的发病中占据一席之地。多巴胺D3受体是DA受体的五种亚型之一,被认为与神经精神系统疾病密切相关,有关其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的研究提示,D3受体的SNP与冲动型精神障碍以及PTSD可能存在相关性。就脑区分布而言,D3受体集中表达在哺乳动物的杏仁核、大脑皮质、伏隔核和嗅结节等脑区,而以上脑区与机体奖赏、决策、运动、焦虑及恐惧等功能密切相关。在功能上,D3受体作为自身受体(突触前受体),对DA神经元的激活状态和突触间隙内DA的浓度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因此,从分布和功能上看,D3受体在抗PTSD方面具有潜在的研究价值。YQA14是本课题组前期研发的高选择性D3受体阻断剂,并已证明在抗药物成瘾和抗精神分裂症中的作用,其是否具有抗PTSD作用引起了我们极大兴趣。氯胺酮是一种非竞争性谷氨酸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ic acid,NMDA)受体阻断剂,在低于全身麻醉剂量下具有镇静和镇痛效果。一般所说氯胺酮指其R-和S-型异构体按照1:1比例组成的混合物,氯胺酮及其光学异构体的作用效果及作用性质存在一定差异。近年来,氯胺酮的快速抗抑郁作用受到广泛关注,但其在抗PTSD方面的研究却呈现出有效、无效甚至加重PTSD患者的核心症状等相互矛盾的结果,针对氯胺酮的光学异构体的抗PTSD研究也是鲜有报道。所以从氯胺酮的药理学作用及使用情况来看,进行临床前研究以评估氯胺酮及其光学异构体的独立作用非常重要。大麻二酚(cannabidiol,CBD)是大麻中除四氢大麻酚(tetrahydrocannabinol,THC)外的另一种主要成份,安全性高且无精神活性。相关研究提示,CBD能够有效降低应激刺激引起的心血管反应和焦虑,在应激刺激前给与CBD能抑制恐惧记忆的获取和唤起,同时,CBD能阻碍恐惧记忆的再巩固,从而降低实验动物对于恐惧记忆的反应。另外,临床脑影像研究发现CBD可抑制处于不同焦虑水平下患者的杏仁核功能,并降低小鼠杏仁核中c-Fos蛋白的表达,提示CBD可能具有下调杏仁核功能的生物学活性。但到目前为止,CBD对PTSD的作用尚无系统药理学研究报道,对于CBD的给药时机以及作用持续时间等更缺乏系统性的研究,这些都是将其作为抗PTSD药物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一、研究目的本课题拟针对多巴胺、谷氨酸和内源性大麻素受体作用系统,研究多巴胺D3受体阻断剂YQA14、非竞争性NMDA受体拮抗剂氯胺酮和内源性大麻素系统类药物CBD的抗PTSD作用及其可能的神经生物学机制,为发现作用机制新、药效作用显著的抗PTSD候选药物提供线索依据。二、研究方法基于以上研究目的,我们采用经典的大鼠单程长时刺激(single prolonged stress,SPS)、大鼠时间依赖敏感化(time dependent sensitization,TDS)和小鼠短暂电击法建立了不同的动物PTSD模型,通过旷场实验评价实验动物的自发活动,情景恐惧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分别评价动物PTSD行为中的恐惧样和焦虑样行为。并以此为基础,分别研究了多巴胺D3受体阻断剂YQA14、非竞争性NMDA受体阻断剂氯胺酮以及内源性大麻素系统类药物CBD抗PTSD的药效学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三、研究结果1.多巴胺D3受体阻断剂YQA14的抗PTSD作用及其可能机制(1)YQA14抗PTSD的药效学作用:在大鼠SPS模型中,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和给药组动物在旷场实验中的跨格次数和站立次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P>0.05,n=8),提示造模及给予YQA14不影响实验大鼠的自发活动;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在情景恐惧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