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创伤后应激障碍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
局部一致性
创伤后应激障碍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
局部一致性
动态性
功能连接
创伤后应激障碍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
动态因果模型
有效连接
摘要:
第一部分: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脑局部一致性研究目的:采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resting state-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e,rs-fMRI)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ReHo)的方法来研究经历严重车祸患者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患者的局部脑功能异常。材料与方法:本项研究纳入20名未经任何形式治疗的PTSD患者以及18名性别,年龄,教育水平相匹配的正常被试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静息态磁共振成像技术并采用ReHo的算法及双样本t检验来对比两组被试间局部脑功能的差异性,另外,使用Spearman's相关分析来探索PTSD患者异常脑区ReHo指数与临床症状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PTSD患者在右侧角回(Angular,AG)的ReHo值下降。另外,我们还发现右侧角回的ReHo值与患者的CAPS(Clinician-Administered PTSD Scale)评分呈负相关性。结论:PTSD患者的局部脑功能异常发现存在于在记忆和情绪相关的区域,这提示PTSD患者存在记忆失调,可能与PTSD的侵入性记忆症状有关。这些结果提供了影像学的证据,有助于深入了解PTSD的内在功能结构。第二部分: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脑动态局部一致性及脑动态功能连接的研究目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一种在暴露于极端创伤性事件后可能会出现的精神状况。过去的神经成像研究表明,PTSD的特点是存在异常的静息态功能连接。但是,现有的研究很少涉及到与网络形成、网络间相互作用的动态功能连接变化。本研究拟采用计算滑窗标准差的方式研究PTSD患者脑功能的动态局部一致性(Dynamic ReHo,dReHo)及动态功能连接(Dynamic Functional Connectivity,dFC)的改变。材料与方法:本项研究纳入22名未经任何形式治疗的PTSD患者以及22名性别,年龄,教育水平相匹配的正常被试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静息态磁共振成像技术并采用dReHo及dFC的算法及双样本t检验来对比两组被试间动态局部功能及动态功能连接的差异性,另外,使用Spearman's相关分析来探索PTSD患者异常脑区dReHo指数、dFC与临床症状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PTSD患者在左侧楔前叶(Precuneus,PCu)的dReHo值上升。另外,我们还发现左侧PCu与左侧岛叶的dFC值下降,左侧PCu与左侧顶下小叶的dFC值下降,左侧PCu与右侧PCu的dFC值下降。我们并没有发现各个存在异常的脑区与临床量表存在相关关系。结论:这些发现初步证明了,PTSD存在多个脑网络之间交互的异常,例如在默认网络(Default mode network,DMN)内部及 DMN 与凸显网络(Salience network,SN)之间存在动态性的异常。在默认网络内部的动态性功能连接的异常降低可能与自我参考处理过程有关,而DMN与SN之间存在的动态性功能连接的增高也许提示PTSD患者存在DMN与SN之间的功能紊乱。第三部分: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脑默认网络的动态因果连接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研究目的:对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研究发现患者存在着默认网络内的异常。但是,现有的研究鲜有提及PTSD患者默认网络内有效连接与正常人之间存在的差异。本研究拟利用默认网络作为模型,进行动态因果连接(DCM)的分析,探究PTSD患者DMN存在的异常有效连接。材料与方法:本项研究纳入18名未经任何形式治疗的PTSD患者以及18名性别,年龄,教育水平相匹配的正常被试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静息态磁共振成像技术并采用spectrum DCM的方法估算两组被试DMN内有效连接的参数,并对比两组被试间DMN内有效连接的差异性。结果:得到的结果证明,PTSD患者的默认网络内有效连接与正常人之间存在明显的不同,其中以左侧顶下小叶(LIPC)的改变最为明显,LIPC更多的接收来自mPFC及PCC的信息,而PCC似乎并没有广泛的接受DMN网络中其他节点的信息。结论:根据得到的结果,我们发现PTSD患者的DMN中的确存在异常的有效连接,导致这种有效连接的机制尚不清楚,但这种异常的有效连接可能与患者的侵入性记忆,和情绪的调节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