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贫困治理
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全要素生产率
摘要:
2020年我国彻底消灭了绝对贫困,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人类减贫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这场脱贫攻坚战的胜利并不代表我国反贫困工作彻底结束,脱贫人口如何实现持续增收以及脱贫成效如何持续巩固已经成为我国后脱贫时代推进贫困治理工作的核心要务。与此同时,乡村振兴是我国新时期为解决“三农”问题所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与解决农村贫困与发展政策一脉相承。因此,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需要我们“回头看”,以政府为核心、以社会为支撑、以市场为辅助,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其中。上市公司参与贫困治理是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在党和政府政策的鼓励与号召下,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把贫困治理的社会责任扛在肩上,通过产业帮扶、转移就业、教育资助等方式将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有效导入贫困地区,逐渐成为贫困治理的重要力量。近些年,随着上市公司参与贫困治理的成效日益显著,学术界开始关注上市公司参与贫困治理的动机以及经济结果,已有研究从资源依赖理论、社会交换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等视角,研究发现参与贫困治理有助于改善政企关系,获得政府资源支持、缓解融资约束、提高企业绩效、激发企业创新能力、降低企业风险。然而参与贫困治理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会带来什么影响?其作用机制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有助于企业深入理解响应国家政策号召,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对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也为后脱贫时代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缓解相对贫困、实现乡村振兴提供政策启示。基于此,本文以2016-2020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理论、资源依赖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等相关理论,从经济动机、政治动机以及外部治理三个角度分析了参与贫困治理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分析了融资约束、企业声誉、外部监督在参与贫困治理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中介路径。同时,本文还从产权和区域的异质性视角检验了参与贫困治理影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性。得出以下结论:(1)参与贫困治理显著提升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上市公司在贫困治理中投入力度越大,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越明显。在改变变量度量方法、利用制造业的数据进行子样本检验、控制城市效应以及利用工具变量法和安慰剂检验控制内生性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2)进一步的机制研究发现,融资约束、企业声誉和外部监督是参与贫困治理影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路径。上市公司通过参与贫困治理缓解了融资约束,提高企业社会声誉以及加强外部监督进而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3)基于产权和区域的异质性检验发现,与非国有企业和位于东部地区的企业相比,上市公司参与贫困治理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在国有企业和中西部地区表现的更加明显。根据以上实证结果,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1)加强政策引导,巩固治理成果;(2)完善市场机制,扩大社会影响;(3)履行社会责任,实现共赢效应;(4)发挥靶向作用,优化政策环境。